送吴龙图归阙

蜀山千寻立,奇势凌穹苍。 岷水万里走,怒流吞沧浪。 南连楚越腹,北际秦陇吭。 乾坤所造作,险固天下彊。 四境高与深,沃野蟠中央。 天时少凶旱,地力宜耕桑。 生齿万亿计,赀货丰且穰。 运载实内府,重车不停箱。 公廪己腐粟,私家始余粮。 恬然礼义俗,杳在无何乡。 王泽或壅闭,土风亦悲凉。 所以二僭伪,草木罹凋伤。 继有三盗起,氛埃屡飞飏。 耳目殊未远,本末犹可详。 朝廷任连帅,指顾宁一方。 圣造尔莫测,恩波但流长。 我公来息蕃,琴瑟更而张。 至诚极恺悌,大事费忖量。 澄挠孰清浊,中和匪柔刚。 蜀人自荷戴,颂口殊锵洋。 仰公若梁栋,爱公比琳琅。 谓宜立大厦,岂特为圭璋。 愿公保遐福,坚厚如陵冈。 期公享眉寿,岁月过绮黄。 或吐药石论,百脉除膏肓。 或执陶冶柄,四序时雨旸。 歌德动金石,书勋满旗常。 舆意信如此,惟公协行藏。 清风耸朝野,阔步由康庄。 昔为御史时,率先问豺狼。 及其按河患,巨奸缩锋铓。 边兵好掎角,公令无出疆。 狱奏或反汗,公嗟为飞章。 斯事最卓荦,辉耀日月旁。 平生宝大节,安肯差毫芒。 都俞既会合,事业尤辉光。 盖以大臣道,施之辅虞唐。 雅意有余裕,玩占得黄裳。 此语知者重,不惟谈否臧。 稽首告天子,高贤民所望。

译文:

### 第一段:描绘蜀地山川形胜 蜀地的山峰高耸入云,足有千寻之高,那奇绝的山势直逼苍穹。岷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万里,汹涌的水流仿佛要吞没整个沧海。它南边连接着楚越的腹地,北边抵达秦陇的咽喉要道。这一切都是天地自然造就的,地势险要坚固,堪称天下第一。 ### 第二段:描述蜀地富饶 蜀地四周高山环绕、地势深邃,肥沃的田野盘踞在中央。这里气候适宜,很少有严重的旱灾,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和养蚕。人口数以万亿计,物资财富丰饶富足。运输物资的车辆源源不断地将货物运往京城的内府,公家仓库里的粮食都已经腐烂,百姓家中也开始有了余粮。 ### 第三段:讲述蜀地历史变迁 这里原本有着恬淡的礼义风俗,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仙境。但有时候天子的恩泽会被阻塞,当地的风俗也会变得悲凉。所以曾经出现过两个僭伪政权,让这片土地如草木般遭受了凋伤。后来又有三股盗贼兴起,战火的烟尘屡次飞扬。这些事情距离现在并不遥远,其前因后果还能详细知晓。 ### 第四段:夸赞吴龙图治理之功 朝廷任命地方长官,只需略一指挥就能让一方安宁。圣上的造化高深莫测,恩泽如流水般悠长。吴公来到蜀地治理百姓,就像调整琴瑟的弦一样,把各项事务安排得恰到好处。他心怀至诚,为人和蔼可亲,处理大事深思熟虑。他能明辨是非善恶,处事中和,既不软弱也不刚猛。蜀地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赞美之声铿锵响亮。大家仰望吴公如同仰望大厦的栋梁,喜爱吴公就像喜爱珍贵的美玉。都认为他应该去支撑起国家的大厦,而不仅仅是做一块高贵的圭璋。 ### 第五段:表达对吴龙图的祝愿 希望吴公能保有长久的福气,像山冈一样坚固厚实。期待吴公能够长寿,岁月超过商山四皓。他或许能进献如药石般有益的言论,为国家祛除病根;或许能掌握国家治理的大权,让四季风调雨顺。他的德行能感动金石,功勋能写满旗帜。百姓的心意确实如此,只希望吴公能根据时势决定行止。他的清风正气能让朝野敬仰,他能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 第六段:回顾吴龙图过往事迹 过去吴公担任御史的时候,率先弹劾那些如豺狼般的奸臣。后来他巡查黄河水患,让那些巨奸收敛了嚣张的气焰。边境的士兵喜欢互相支援出击,吴公下令他们不得擅自出疆。当案件的奏报出现反复时,吴公感叹并迅速上奏章。这些事迹都非常卓越,光辉如同闪耀在日月旁边。 ### 第七段:赞扬吴龙图品德与事业 吴公一生珍视高尚的气节,丝毫不会有所偏差。他与圣上意见相合,事业更是光辉灿烂。他以大臣的风范,辅佐着圣明的君主。他高雅的志趣从容有余,研究《易经》领悟到了“黄裳”的真谛。这句话有识之士都很看重,并非只是空谈好坏。现在我恭敬地向天子禀告,这位贤能的大臣是百姓所期望的。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