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惠为士师,子文乃令尹。 仕也固不喜,黜之何尝愠。 直道宜少合,高风谅难泯。 大抵君子心,惟义素藏韫。 进非为私谋,退亦为道隐。 顾彼荣与辱,于吾不加损。 我公天下贤,许国以诚悃。 危言屡启纳,大事费量忖。 审如秦和医,良剂起疾疢。 工如鲁匠斵,巨木赴绳准。 昔尝迁九江,谁谓去途窘。 又尝谪蕲水,恬然泛惊𣸣。 于今已三黜,去就决不混。 远视前世贤,并驱而齐轸。 大敌众所畏,未战势自殒。 惟公鼓而前,万旅悚兵楯。 晚节人所重,半道或凋陨。 惟公久益壮,千古激忠愤。 大明方乘离,元老反遇遯。 得丧未易言,所系在邦本。
三黜诗
译文:
### 译文
柳下惠曾担任掌管刑狱的官员,斗子文做过楚国的令尹。他们在仕途顺利时,本来就不会沾沾自喜;被罢黜官职时,也从来没有心生怨恨。秉持正直之道,按理说能稍微与世俗相合,他们高尚的风范确实难以磨灭。大体上君子的内心,向来都蕴藏着道义。出仕为官不是为了谋取私利,隐退也是为了坚守道义。看看那所谓的荣耀与耻辱,对他们来说都不会有什么损伤。
我的这位上司是天下闻名的贤才,他以诚挚之心报效国家。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向朝廷提出中肯的意见,遇到大事也会深思熟虑。他就像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和一样,能用良剂治好疾病;又如同鲁国技艺精湛的工匠,按照绳墨标准来砍伐巨木,精准无误。
过去他曾被贬到九江,谁说被贬的路途就会困窘不堪呢?后来又被贬到蕲水,他也能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波澜。到如今他已经三次被贬黜,但他对于去留的抉择绝不含糊。他远可与前世的贤才相媲美,能和他们并驾齐驱。强大的敌人是众人所畏惧的,还未开战,气势上似乎就已经败了。只有我的上司能击鼓奋进,让众多士兵都敬畏他。
很多人到了晚年的节操会被人看重,但有些人却在半道上就丧失了气节。只有我的上司年岁越久越显壮志,他的事迹能激发千古以来人们的忠愤之情。如今正是政治清明、大有作为的时候,可元老却遭遇贬谪。得失不是轻易能说清楚的,这其中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