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

六经圣人心,言以寓微意。 著示万世教,大略归简易。 先儒事研覃,传注发奥秘。 其间岂无失,十数才一二。 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 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所得方一毫,已谓尽千里。 譬如就寸管,窥觇九清位。 又如持小蠡,测度巨浸水。 近年经术兴,众说尤鼎沸。 或沿老佛解,或取鬼神议。 或以对偶求,或用点画治。 往往勤万言,区区释数字。 茫昧超洪荒,高阔等天地。 幽欲根死生,明欲混愚智。 五常孰为常,百氏孰为氏。 古今名家学,一旦尽委弃。 老生分退缩,钳口深有畏。 晚辈互驰骋,锐力不少避。 兹事系风化,贤者慎措置。 吾乡句夫子,天禀最纯粹。 事亲存至行,执卷考精理。 平生耽道腴,大嚼得鼎味。 使之典胄席,琢玉成贵器。 不尔坐泮宫,好音变恶类。 头白颜已苍,犹从一麾寄。 普慈实名郡,良俗先礼义。 斯文久磨淬,浮笔耻诵记。 有心欲闻韶,作乐虑惉懘。 有道欲适远,驱车患轩轾。 兹焉遇儒师,于学有统帅。 公若舜权举,明若轩鉴视。 珍若太羮饱,快若醇酎醉。 诗书文翁治,教育孟轲志。 虽则憩甘棠,清风似槐市。

译文:

六经蕴含着圣人的思想,文字里寄托着微妙的深意。 它为万世昭示着教化,大致的宗旨归结于简单平易。 前代的儒者致力于深入研究,所作的传注发掘出其中的奥秘。 这中间难道没有失误吗?不过十成里也就一两成而已。 沿着水流去探寻源头,自然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最高境界。 但如今的学者却不做这些,纷纷争论着那些不对的东西。 所学到的不过只有一点点,就说已经穷尽了全部学问。 就好像用小小的竹管,去窥视那高远的天空。 又如同拿着小贝壳,去测量那浩瀚的大海。 近年来经学兴起,各种说法更是像沸水一样喧闹。 有的依照老子、佛教的观点来解释,有的采用鬼神之事来议论。 有的从对偶的角度去探求,有的在文字笔画上做文章。 常常洋洋洒洒写上上万言,仅仅是解释几个字而已。 其内容模糊不清超越了远古时代,高谈阔论如同天地般不着边际。 往深里说想要探究生死的根源,往明处讲想要混淆愚笨与聪慧的界限。 到底什么才是五常的“常”,什么才是百家的“家”。 古往今来名家的学问,一下子全都被抛弃了。 年老的学者纷纷退缩,紧闭嘴巴内心充满畏惧。 年轻的晚辈则相互竞争,奋勇向前毫不避让。 这件事关系到社会风气的教化,贤能的人应该慎重处理。 我们家乡的句夫子,天生的资质最为纯正。 侍奉双亲有着极高的德行,拿着书卷考究精深的道理。 平生沉迷于道的精华,尽情品味如同享受鼎中美食。 让他去掌管学府的讲席,定能把学生雕琢成珍贵的器物。 不然的话,学校里美好的学风就会变成恶劣的风气。 他头发已白,容颜苍老,却还只是做个小官。 普慈确实是有名的郡县,那里的百姓以礼义为先。 当地的文化长期受到磨砺,人们以浮夸的文笔为耻,不喜欢诵读那些无意义的文字。 有人有心想要聆听美好的音乐,却担心演奏不和谐。 有人想要踏上远方的道路,却忧虑车子高低不平。 如今在这里遇到了像句夫子这样的儒师,在学问上就有了统帅。 句夫子公正得如同舜帝权衡事物,明察得就像轩辕黄帝用镜子照物。 跟随他学习就像饱尝太羹一样珍贵,畅快得如同沉醉在美酒之中。 他有着文翁治理蜀地时推行诗书教化的风范,有着孟轲传播教育的志向。 虽然他暂时在普慈任职,但其清正的风气就像汉代的槐市一样。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