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学最古,肇自西汉时。 寥寥千余载,间有或盛衰。 庆历始下诏,四方如响随。 良哉乐安伯,治体由本基。 远模类文翁,故事循鲁僖。 课试月为度,讲解日有规。 教育犹父兄,片言不迩遗。 学子五百人,弦诵何仪仪。 陶成礼义俗,大变西南维。 距此已一世,继者贤其谁。 胡公庙堂老,天子深倚毗。 下车急先务,劝学为之师。 时异心则同,两哲吹埙箎。 作诗遗诸生,字字皆典彛。 近欲美材成,远使纯风熙。 砻石建巨堂,竖柱不复欹。 九经满四壁,高下相支持。 首尾传注完,粲然日星垂。 斯经与斯堂,天下难等夷。 度地得胜势,西隅敞高扉。 气象自宏显,出门见通逵。 嘉木种千本,敷阴接春晖。 人将不剪伐,异日甘棠枝。 贱子昔在泮,执经趋綘帷。 尝闻先生训,敢告多士知。 读书有本统,宜先穷是非。 微言率简易,众说殊支离。 详观圣贤迹,于我犹蓍龟。 不独事辞章,华葩竞葳蕤。 岂徒换爵禄,称谓生光辉。 立已如远游,纵横亦多岐。 取舍各异辙,义利难两驰。 一足少蹭蹬,终身陷污卑。 君子与小人,古今不同归。 勉哉笃志操,行副公所期。
奉和胡右丞视学所赋
译文:
成都的学府历史最为古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在这漫长的一千多年里,它时而兴盛,时而衰落,发展并不稳定。
庆历年间,朝廷开始下诏大力兴办教育,四面八方都积极响应。
乐安伯真是贤良之人啊,他治理教育从根本抓起。
他以文翁为榜样,遵循鲁僖公重视教育的旧例。
每个月都安排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每天都有规范的讲解课程。
他教育学生就像父兄一样尽心尽力,每一句话都不遗漏。
当时有五百学子在学堂里,他们诵读诗书的样子是多么整齐有序。
通过教育培养出了崇尚礼义的风俗,让西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代的时间了,后来继承乐安伯事业的贤能之人又是谁呢?
胡公是朝廷中的元老,天子十分倚重他。
他一到任就急于处理首要事务,亲自倡导劝学,担当起老师的职责。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他和乐安伯的心意是相同的,他们就像埙和箎相互配合一样和谐。
胡公作诗赠给各位学生,每一个字都合乎准则。
他近期希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长远来看是想让淳朴的风气更加兴盛。
他让人打磨石头建造宏大的学堂,竖起的柱子稳稳当当不会倾斜。
学堂的四壁摆满了九经书籍,高低错落相互支撑。
这些经典首尾的传注完整无缺,就像日月星辰一样光彩照人。
这样的经典和这样的学堂,在天下都是难以比拟的。
他选了一块地势优越的地方,在西边角落敞开高大的门扉。
学堂的气象自然宏大显眼,一出门就能看到宽敞的大路。
还种了上千棵美好的树木,它们的树荫在春日的阳光下相互连接。
人们都不会去砍伐这些树木,就像对待甘棠树的枝条一样珍惜。
我从前也在这学堂求学,拿着经书到老师的帐幕前请教。
曾经聆听过先生的教诲,现在冒昧地把这些告诉各位学子。
读书要有根本的体系,应该先弄清楚是非对错。
圣贤的精微言辞大多简单易懂,而众人的说法却往往支离破碎。
仔细观察圣贤的事迹,对我们来说就像蓍草和龟甲一样可以用来占卜指引。
读书不只是为了从事辞章之学,去追求华丽的辞藻。
也不只是为了换取官职和俸禄,让自己的称谓增添光彩。
立身行事就像远行,途中有很多岔路。
取舍的方向不同,道义和利益很难同时兼顾。
一旦有一点失误,就可能终身陷入卑污的境地。
君子和小人,从古至今的归宿都是不同的。
各位要努力坚守自己的志向和操守,用行动来实现胡公对你们的期望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