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知求道,冀保衰朽质。 金阙劳仰望,玉经探秘密。 尝闻造化理,虚静乃不屈。 又闻栖真士,幽处遯荆荜。 深藏虽混同,安养自诚一。 广采与博访,未遇敢怀佚。 诵经期万遍,掩卷复开帙。 才能简思虑,了不见象物。 谁将林泉屦,易取尘土绂。 渠意良有得,吾曹又何失。 爱君气容和,忻乐不在瑟。 得鼎必全神,逢丹可换骨。 方蓬达去路,寰海空白日。 愿开循循诲,灵台非缜栗。
和孔毅甫州名五首 其四
译文:
我这一生都在追求道,希望能保养我这衰老的身体。
一直满心敬仰地仰望那神仙居住的金阙,认真探究玉经中的奥秘。
曾经听闻关于大自然的道理,懂得虚静的人才能坚守自我,不被摧折。
又听说那些隐居修真的人,会在幽静的地方住在荆竹编的简陋房屋里。
他们虽然深藏不露,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内心的安适调养却是真诚专一的。
我广泛地寻访探求,即便还没遇到明师,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诵读经文上万遍,合上书本后又再次打开阅读。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思虑简单,心中不再被外界的物象所干扰。
谁愿意用那游历林泉的鞋子,去换取尘世的官服呢?
那些人这样做必定是有所收获的,我们又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我喜欢你那温和的气质容貌,你内心的快乐并不依赖于音乐。
倘若得到了鼎炉之法必定能保全精神,遇到丹药也许就能脱胎换骨。
通往仙山蓬莱的道路已然明晰,可这世间却依旧如平常一般。
希望你能耐心地教导我,让我的内心不再惶恐不安。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