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夫子画

予不见夫子之身,不知夫子何如人。 但见蕴之为之赞,与可笔其神。 二公规鉴少许与,独于夫子何勤勤。 意是抱道者,有志不得伸。 洁操蜀江泉,栖心岷岭云。 野饭有藜糁,浊杯无醨醇。 平居不荷𦰏,来者莫问津。 笑歌千古已白日,睥睨六合皆红尘。 气貌特怪陋,意味尤酸辛。 破褐聊被体,如敝履之安贫。 爬痒颇适兴,如扪虱之自珍。 五六十载一邑间,安寜寇乱昏复晨。 世累不我及,浩然保天真。 尝闻西南维,是古多隐沦。 令伯纯好任公贤,风范皆足师吾民。 仲元高明君平晦,声迹长共日月新。 当时传公议,后世仰嘉问。 夫子虽不达,见于绘像诗与文。 清标可想味,素节难等伦。 从此千万年,焜燿寂寞滨。

译文:

我没有见过焦夫子本人,也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看到蕴之给他写的赞文,文与可画出了他的神韵。 蕴之和文与可二人平日里很少赞许他人,唯独对焦夫子如此恳切用心。 想来他是个秉持道义的人,有志向却无法施展。 他的高洁操守如同蜀江的泉水一般清澈,他的内心栖息于岷山的白云之间。 他吃的粗茶淡饭里只有野菜拌米糁,喝的浊酒也没有醇厚的味道。 平日里他不扛着锄头劳作,对于前来问路的人也不多加理会。 他整天笑着唱着,仿佛将千古之事都置于白日之下,他斜眼看那天地四方,只觉得皆是红尘俗世。 他的容貌气质显得奇特又粗陋,他的生活遭遇令人感到辛酸。 他穿着破旧的粗布衣服遮体,就像穿着破鞋一样安于贫穷。 他伸手挠痒十分惬意,就如同东晋的王猛扪虱谈天下那样自我珍视。 他在这一个地方生活了五六十年,经历了寇乱,从昏暗走向黎明。 世间的种种牵累都没有影响到他,他能够保持着那份浩然的天真本性。 我曾听说西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隐士。 李密为人真诚善良,任安贤德高尚,他们的风范都足以成为民众的楷模。 严君平韬光养晦,王仲元见识高明,他们的声名事迹长久地与日月一同闪耀。 当时他们就受到公众的称赞,后世的人也敬仰他们的美名。 焦夫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他的形象通过绘画、诗歌和文章得以留存。 他那清正的风度让人可以想象品味,他的纯洁操守难以有人与之相提并论。 从现在开始的千万年里,他的事迹将会在这寂寞之地闪耀光芒。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