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周僿于文,老子谈大道。 仁义已末流,体法固行潦。 虚无抱玄珠,清净为至宝。 掊斗息群竞,死圣止大盗。 谓可愚斯民,狂澜复既倒。 不知世大变,万伪火就燥。 欲以区区言,反俗入羲昊。 浑沦五千言,道德何浩浩。 汉尝求其说,施用未深造。 衣食已有滋,烦苛以能埽。 惜哉衰世士,学术失探讨。 流而为刑名,惨礉极枯槁。 但见多申韩,举皆罪黄老。 圣人无常师,有善取舆皂。 问礼固有然,谁谓孔徒小。 遗貌知是非,君无论丑好。
老子画象
译文:
在礼崩乐坏、繁文缛节盛行的周朝末年,老子畅谈着宏大高深的大道。
他觉得仁义不过是大道衰败后的细枝末节,而那些具体的法规制度就如同雨后的积水,转瞬即逝且无大用。
老子秉持着虚无的理念,如同怀揣着玄奥的宝珠,认为清净无为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
他主张打破斗秤等衡量器具,以此平息人们之间的各种竞争;主张摒弃所谓的圣贤之名,从而制止大盗的产生。
他觉得这样就能让百姓回归质朴,将那已然倾倒的社会狂澜重新扶正。
却不知道世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间的虚伪如同干柴遇到烈火,愈演愈烈。
他想用自己那有限的言论,让世俗回归到伏羲、太昊那样淳朴的时代。
老子那浑然天成的五千字《道德经》,所蕴含的道德思想是多么的广阔深远啊。
汉朝曾经探寻老子学说并加以运用,虽然百姓的衣食有所改善,繁琐苛刻的政令也得以扫除,但对老子学说的运用还不够深入。
可惜啊,那些身处衰败世道的读书人,没有深入探讨老子学说的精髓。
老子的学说逐渐演变成了刑名之学,变得严厉苛刻、枯燥无味。
人们只看到了众多像申不害、韩非那样的刑名之学,就都把过错归咎于黄老之学。
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有长处,哪怕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会去学习。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谁说孔子的门徒见识短浅呢?
我们应该抛开表面的形象去判断是非,您就不要只谈论美丑这些外在的东西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挚
刘挚(一○三○~一○九七),字莘老,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试南宫令,徙江陵观察推官。英宗治平中,以韩琦荐补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书论列新法不便,贬监衡州盐仓。数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礼院。元丰初,为开封府推官,迁右司郎中。因建议执政合厅办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罢官归乡。明年,起知滑州。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元祐六年(一○九一。拜尚书右仆射。挚性峭直,勇于去恶,旋为谗者罗织,出知郓州,徙青州。绍圣初哲宗亲政,以元祐党人累贬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八。有《忠肃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宋史》卷三四○有传。 刘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王灏编《畿辅丛书》本(简称畿辅本)。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