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之学,是谓泮水。 诗人所颂,鲁侯戾止。 献馘于是,献囚于是。 釆芹则美,饮酒维旨。 淮夷来服,觩弓搜矢。 其挚维何,元龟象齿。 区区鲁邦,陋无足纪。 维泮之兴,功烈如彼。 下逮郑国,学校不修。 青青子衿,莫肯来游。 谁欲毁之,侨吉厥犹。 视其所召,药之则瘳。 我得吾师,实获所求。 首善于京,其速置邮。 矧在守长,宣化承流。 德音不昭,维职之忧。 番禺之学,莫原所作。 岁月其绵,栋楹腐恶。 藩级板夷,屋垣圮剥。 图像之威,弗丹弗雘。 圣经不谈,束置高阁。 讲席其虚,维尘漠漠。 譬彼弗殖,萎其将落。 于嗟斯民,谁启谁觉。 释老二氏,尚能尊师。 岂伊吾儒,曾是弗为。 道废若此,莫或耻之。 振而起诸,岂不在兹。 爰命鸠材,僝工以时。 肇新两序,翼如翚飞。 载辟祠庭,奂其轮而。 颐指而化,鬼设神施。 乃延师生,来燕来处。 匪怒伊教,载笑载语。 笾豆有践,殽核维旅。 以妥以侑,礼仪具举。 济间多士,进退规矩。 夏弦春诵,各得其所。 相彼错薪,有擢维楚。 遐不作人,成是才谞。 在汉循吏,时则文翁。 修起学宫,成都市中。 常衮在闽,讲导从容。 士比内州,岁贡以充。 贤不天成,有养自蒙。 谁谓越远,齐鲁同风。 憬彼夷蛮,来顺来从。 南交厎宁,猗学之功。
广州州学记系诗
译文:
诸侯设立的学校,叫做泮水。
诗人所歌颂的,是鲁侯来到泮水之畔。
在这儿献上敌人的左耳,在这儿献上俘虏。
采摘水芹的场景是那么美好,饮用美酒的滋味十分甘醇。
淮夷前来臣服,他们带着角弓和利箭。
他们进献的礼物是什么呢?是大龟和象牙。
小小的鲁国,本是狭小不足为道的。
但泮水之学的兴办,功绩却是那样显著。
往下到了郑国,学校得不到修缮。
那些穿着青衿的学子,都不肯来学校游习。
有人想要毁掉学校,而子产做出了正确的谋划。
看看他的举措,就如同用药治病,让情况得到好转。
我遇到了好老师,确实实现了我的所求。
在京城率先倡导善政,要像设置驿站传信一样迅速。
何况作为地方长官,本就该宣扬教化、承接朝廷的德政。
若仁德的名声不能显扬,那可要为自己的职责担忧了。
番禺的学校,无法探寻它最初创建的情况。
岁月漫长,房屋的栋梁和柱子都腐朽损坏了。
台阶和藩篱都已倾斜,墙壁也坍塌剥落。
圣贤画像的威严,没有用朱红和青色去描绘。
儒家经典无人谈论,都被束之高阁。
讲学的席位空空如也,只有厚厚的灰尘。
就好像那没有耕种的土地,庄稼都要枯萎凋零了。
可叹这些百姓,谁来启发他们、使他们觉醒呢?
佛教和道教这两家,尚且能够尊敬师长。
难道我们儒家,竟然做不到这一点吗?
道业荒废到这般地步,却没有人为此感到羞耻。
要振兴它,难道不就在此时此地吗?
于是下令聚集材料,适时地安排工匠施工。
开始新建东西两厢的廊庑,像野鸡展翅般壮观。
又开辟祭祀的庭院,高大华美。
仿佛只需轻轻示意就能教化众人,一切都如鬼神助力般顺利。
于是延请老师和学生,让他们来这里安居、相处。
不是靠发怒去教导,而是带着笑容交谈。
祭祀的礼器排列整齐,菜肴和果品摆放有序。
用以安抚神灵、劝人饮食,各种礼仪都一一举行。
众多的学子,进退都遵循规矩。
夏天学琴瑟,春天读诗书,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看那杂乱的柴草,有挺拔的荆条。
怎能不让远方的人受到教育,培养出有才能智谋的人呢?
在汉代有贤能的地方官,那就是文翁。
他在成都城里修建起学宫。
常衮在福建,从容地讲学引导。
那里的士人能和内地州郡相比,每年的贡士也很充足。
贤才不是天生的,从小培养才能启蒙。
谁说南方偏远之地,不能和齐鲁之地有同样的良好风气呢?
那些偏远的蛮夷之地,也会前来归顺、服从。
南方边境得以安宁,这都是学校的功劳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蒋之奇
蒋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颖叔,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英宗初,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因劾欧阳修倾侧反复,贬监道州酒税。熙宁中,历江西、河北、陕西、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哲宗元祐初,进天章阁待制、知潭州,改广、瀛、熙州。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知开封府,进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符末,责守汝、庆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同知枢密院事,以观文殿学士出知杭州,以疾告归。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杂著百余卷,已佚。今《两宋名贤小集》中存有《三径集》一卷,清光绪盛宣怀《春卿遗稿》中有辑本一卷。《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蒋之奇诗,以《春卿遗稿》辑本为第一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其中已见《春卿遗稿》者删省)及新辑得散见各书之诗篇,合编为第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