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 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寺藏巌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 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惊麏窜修竹。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 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 起观万瓦鬰参差,目乱千巌散红绿。 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尺连巴蜀。 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

译文:

在二十七日这天,我从阳平出发前往斜谷,傍晚时分,我乘坐着横在水面的木筏渡过碧绿的山涧河口,接着趁着夜色骑马进入了南山的山谷之中。 山谷里,看不见的暗河流水潺潺作响,声音清脆悦耳;山岭上,稀疏的星星闪烁着微弱却明亮的光芒。寺庙隐藏在陡峭的山岩底部,那山岩高耸有千万仞之高;道路在山腰处蜿蜒盘旋,足足拐了三百多个弯。山风刮起,饥饿的老虎在空旷的山林中咆哮,令人胆战心惊;在漆黑的月色下,受惊的獐子在修长的竹林中四处逃窜。 走进寺庙,一座幽深的大殿突兀地出现在眼前,佛前的青荧灯光下,只剩下几支残烛在摇曳。寺里的僧人很是愧疚,说没有酒食招待我这个远来的游人,便立即砍来杉松枝,煮起了山间溪边的野菜。 我独自睡在木板阁楼里,旅途的孤寂让我时常从睡梦中惊醒。清晨,木鱼声响起,我便跟着僧人们一起吃粥。起身一看,寺庙里那千万片瓦顶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放眼望去,千山万壑间,红的绿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 寺庙门前,商人们背着花椒和茶叶来来往往;山的后面,距离巴蜀之地已经近在咫尺。我不禁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边上耕种自己的田地呢?这一夜,我的心已经随着那南飞的天鹅,飘向了远方。
关于作者
宋代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