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 石鼓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虡。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后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钟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于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𫚈。 鲂𫚈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欢,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译文:

在岐山的南面有石头做成的鼓,敲它不会发出声响,也没有悬挂它的木架。 人们觉得它没什么用处,价值极低;但要是认为它有用,那它可是万物的根源。 它处在有用和无用之间,自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遗物,谁敢轻慢它呢。 周宣王去世后,他的坟墓都已被铲平,秦地一片苍茫,不知道它究竟在何处。 周朝人留下的旧物如今只剩下了山,周朝那些有文德武功的遗民都成了俘虏。 原本用来铸鼎钟的金属如今都被铸成了戈戟,宫殿倒塌,那里长满了禾黍。 周厉王、周宣王的子孙们逃窜到四方,宗庙的昭穆次序都错乱了,族谱也不复存在。 时常有过客为逝去的先王感到悲伤,就像那小鸟精心修补窝巢一样操心国事。 想见周宣王却无法实现,幸好石鼓还留存着,通过石鼓来追寻周宣王的事迹也算是稍好一些。 那些被世人认为有用且喜爱的东西,天地能让它们诞生却无法主宰它们的命运。 你看那项羽凶猛如狼,身死还没冷透,尸体就被分割成了肉块。 马童杨喜难道是不仁义吗?不过是等着靠你封侯,并非怨恨你。 何况身外之物本就该看轻,有人抓翡翠取毛,有人拿麈尾做拂尘。 只有这苍石在这个时候,唯独因为无用而不被人重视。 它的外形倾斜,任凭苔藓生长,上面的文字因风雨侵蚀而皴裂剥落。 遭遇乱世时,它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全,天下太平了,又因为有价值而被人取用。 我们见不到古人,却能见到他们留下的遗物,就如同见到了方叔、召虎与申伯、仲山甫这些贤臣。 石鼓上的文字不是科斗文,难以探究清楚,简册书籍里也没有记载,没有可供解释的训诂。 字形模糊不清,随着石头的缺损而变得难以辨认,就像苍蛇长角、蛟龙断股一样怪异。 这也如同老人遭遇残暴蛮横的对待,下巴的胡子掉光,牙齿也参差不齐。 虽然形状不完整,但意思还是可以知晓的,上面记载着用杨柳串起鲂鱼和𫚈鱼。 鲂鱼和𫚈鱼难道不喜欢生活在溪谷里吗?它们却自己投进渔网,成为了人们桌上的菜肴。 柳条柔弱却有百尺之长,拉也拉不断,细得如同丝线。 用柳条串鱼,鱼不会受伤,鱼好像还乐意这样死去。 把这鱼拿到宗庙祭祀,能让鬼神降临,上天会赐予你丰收年,多产稻谷。 周宣王用兵征讨四方各国,向北打败了犬戎,向南使楚国臣服。 将帅们听从命令,士卒们欢欣鼓舞,不顾生死,勇猛如虎。 问他用什么办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像对待子女一样安抚他们,像敬重父亲一样敬重他们。 柔弱的柳条串鱼,鱼不违背,仁义的君主在上,百姓就不会愤怒。 请看看石鼓,它可并非徒有其表,真该嘲笑泰山上刻的那些秦始皇的文辞。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