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巽堂

山前三秦道,车马不遑息。 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 峰峦未尝改,往意自奔迫。 谁言幽堂居,近在使者宅。 俯听辨江声,却立睨石壁。 藤萝自太古,松竹列新植。 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 试问东行人,谁能同此适。

译文:

在那山的前面,是通往三秦大地的道路,路上的车马匆匆忙忙,没有片刻休息。 太阳升起,道路上扬起了红色的尘土,眼前一片迷蒙,连青山的颜色都看不见了。 其实山峰和山峦从来都没有改变,只是那些过往行人的心意,总是那么急切匆忙,一心只想着赶路。 谁能想到,这幽静的巽堂,就坐落在使者的官舍附近。 在堂中俯身倾听,能够清晰分辨出江水流动的声音;转身站定,还可以斜着眼睛眺望那陡峭的石壁。 堂外的藤萝从远古时代就已经生长在这里,而松树和竹子则是新近栽种排列成行。 暑热时节,躺在竹席上,享受着清凉的微风;寒冷时候,手持酒杯,与佳客相对而饮。 我不禁想问一问那些往东赶路的人,有谁能够像我一样,享受这闲适惬意呢?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