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

江南四月如三伏,北望钟山万松碧。 杖藜试上宝公龛,众壑秋声起相袭。 青峰回抱石城小,白练前横大江直。 石梯南下府城𬮱,松径东蟠转山谷。 乔林无风声如雨,时见游僧石上息。 行穷碧涧一庵岩,坐弄清泉八功德。 归寻晚饭众山底,困卧定林依石壁。 朝游不知涧谷远,莫归但觉穿双屐。 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间迹。 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待山前粥。 丈夫济时诚妄语,白首居山本良策。 茹蔬饭糗何足道,纯灰洗心聊自涤。 失身处世足愆尤,愧尔山僧少忧责。

译文:

在江南的四月天,热得就像三伏天一样酷热难耐。我向北眺望那钟山,山上千万棵松树郁郁葱葱,一片碧绿之色,显得格外清幽。 我拄着藜杖,试着登上宝公龛。刚一上去,就仿佛有无数道山壑里传来的秋声,一阵接着一阵地袭来,那声音好似能穿透人心。 站在山上放眼望去,那青色的山峰环绕回抱,相比之下,石头城显得那么渺小。而前方横亘着的长江,就像一条白色的绸缎,笔直地延伸向远方。 沿着石梯往南走,就到了府城的城门。接着又沿着松间小径往东走,小路曲折地盘绕着,进入了幽深的山谷。 高大的树林里,虽然没有风,却发出像下雨一样的沙沙声。时不时能看见云游的僧人在石头上休息,那画面静谧而祥和。 我沿着碧绿的山涧一直走到尽头,那里有一座坐落于岩边的小庵。我在庵前坐下,把玩着那具有八功德的清泉,感受着泉水的清凉与纯净。 游玩归来,在众山脚下寻得一处地方吃晚饭。吃饱后,我困倦地躺在定林寺,紧靠着石壁休息。 早上出门游玩的时候,没觉得山涧和山谷有多远。可到了傍晚回来时,只觉得脚上的木屐都快被走穿了,实在是疲惫不堪。 有一位老和尚独自在这泉水边住了十年,早已断绝了和人间的来往,扫尽了尘世的踪迹。有客人到来时,他也只是烧上一些柏子香来招待,早晨肚子饿了,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山前送来的粥。 想想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丈夫,总说要救济时世,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虚妄的大话。如今看来,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隐居在这山林之中,才是真正的良策。 吃着蔬菜和干粮,这又算得了什么呢?用纯净的心态来洗涤自己的心灵,聊以自我净化罢了。 我这一生,为人处世有很多失误的地方,留下了不少过错和悔恨。真是惭愧啊,比起这位无忧无虑、少担责任的山僧,我差得太远了。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