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君致仕还乡

古人避世事,岂问家有无。 但言鸿鹄性,不受樊笼拘。 公家昔盛时,阡陌连三衢。 仓廪济寒饿,婚嫁营羁孤。 千金赴高义,脱手曾须臾。 晚为二千石,得不偿所逋。 抚掌不复言,但以文字娱。 我恨见公迟,冉冉垂霜须。 高吟看落笔,剧饮惊倒壶。 负罪不自知,适意忘忧虞。 忽闻叩天阍,言旋故山庐。 朋友不及谋,亲戚亦惊呼。 人生各有意,何暇问俗徒。 嗟我好奇节,叹公真丈夫。 天高片帆远,目断清风徂。 惟应东宫保,迎笑相携扶。

译文:

古人要是想避开世俗之事,哪里会去管家里是贫是富呢。他们只说自己有鸿鹄一样的天性,不能被那樊笼所束缚。 您家过去兴盛的时候,田地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您用仓库里的粮食救济那些寒冷饥饿的人,为那些孤苦无依的人操办婚嫁之事。为了高尚的义举一掷千金,转眼间钱财就慷慨付出了。 您后来做了郡守,得到的报酬却抵不上过去付出的。您只是拍拍手掌不再多说,只把精力放在文字创作上聊以自娱。 我遗憾和您相见太晚,那时您的胡须已经渐渐变白。您高声吟诗,挥笔落墨,畅饮美酒时甚至能把壶都弄倒。您背负罪名却不自知,只顺着心意行事,忘却了忧愁。 忽然听说您向朝廷上书辞官,要回到故乡的庐舍。朋友们还来不及商议,亲戚们也都惊讶呼喊。 人生各有自己的心意,哪有闲暇去问那些世俗之人的看法呢。我感叹自己喜欢奇伟的节操,也赞叹您真是一位大丈夫。 如今您如一片孤帆,随着清风渐渐远去,直到我的视线再也看不到。我想只有东宫三保那样的人,才能和您相迎欢笑、携手同行啊。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