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 其一

昔在京城南,成均对茅屋。 清晨屣履过,不顾车击毂。 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 同侪畏锋锐,兄弟更驰逐。 文成剧翻水,赋罢有余烛。 连收颔底髭,未耗髀中肉。 飞腾困中路,黾勉啄场粟。 归来九江上,家有十亩竹。 一官粗包裹,万卷中自足。 还如白司马,日听杜鹃哭。 我来万里外,命与江波触。 罪重惭故人,囊空仰微禄。 已为达士笑,尚谓愚者福。 米盐日草草,奔走常碌碌。 尺书慰贫病,佳句烂珪玉。 多难畏人知,胡为强题目。 徂年慕桑梓,归念寄鸿鹄。 但愿洗余愆,躬耕江一曲。

译文:

过去在京城的南边,太学对面是我的茅屋。清晨我拖着鞋子去拜访友人,丝毫不顾及路上车毂相互撞击的热闹。 那时有来自江南的才俊,他的才华让众多学子都心悦诚服。同辈人都畏惧他的锋芒锐气,我和兄长也与他一起相互追赶,在学问的道路上不断进取。 他写文章就像水倾泻而下般流畅迅速,赋写完了蜡烛都还有剩余。他下巴的胡须不断生长,身体也并未消瘦。 本可飞黄腾达却在半路上遭遇困境,只能勉强像鸟儿啄食场中的粟米一样,为了生计而奔波。 后来他回到九江之上,家中有十亩翠竹相伴。谋得一个官职勉强维持生活,坐拥万卷书籍内心也感到满足。就像当年被贬的白居易,每日听着杜鹃悲啼。 而我来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命运如同江水一般起伏不定,常常与波折相碰撞。我罪过深重,自觉有愧于老友,口袋空空只能仰仗微薄的俸禄度日。 我的处境已经被豁达之士所嘲笑,可我还觉得这对愚笨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福气。 每天为了柴米油盐等琐事而忙碌,来来往往总是这般碌碌无为。 你寄来书信安慰我贫病之身,信中的佳句如美玉般灿烂珍贵。 我经历诸多磨难,害怕别人知晓,你为何还要勉强给我出题目(可能指作诗之类)。 随着岁月流逝,我越发思念故乡,归乡的念头就寄托在那高飞的鸿鹄身上。只希望能洗清我剩余的罪过,然后在江边的一处地方亲自耕种。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