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亭

徐君鬰鬰涧底松,陈君落落堂上栋。 涧深松茂不遭伐,堂毁栋折伤其躬。 二人出处势不合,譬如日月行西东。 胡为宾主两相好,一榻挂壁吹清风。 人生遇合何必同,一朝利尽更相攻。 先号后笑不须怪,外物未可疑心胸。 比干谏死微子去,自古不辨污与隆。 我来故国空叹息,城东旧宅生茅蓬。 平湖十顷照清庙,独画徐子遗陈公。 二人皆合配社稷,胡不相对祠堂中。

译文:

徐孺子就像那郁郁生长在山涧底部的青松,陈蕃则如同那高大挺拔、稳稳立于堂上的栋梁。山涧幽深,青松得以繁茂生长而不遭砍伐,可殿堂一旦毁坏,栋梁折断,那栋梁自身也就受到了损伤。 徐孺子和陈蕃二人的处世态度和选择截然不同,就好像太阳和月亮分别在西边和东边运行。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宾主,彼此惺惺相惜呢?就像陈蕃专门为徐孺子准备一榻,徐孺子不在时就把榻挂起来,这情谊如清风般高洁。 人生中人与人的相遇和投合又何必条件都相同呢?可现在很多人一旦利益没了就相互攻击。先是号哭悲伤,后来又欢笑得意,这种情况也不必觉得奇怪,不要因为身外之物就心生疑虑。 就像比干因为直言进谏而死,微子选择离开,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难分辨出是屈辱还是高尚。 我来到这片旧地,只能徒然叹息,城东他们曾经居住的旧宅如今已经长满了茅草和蓬蒿。平静的湖水有十顷之广,映照出那清幽的庙宇,庙宇里却只画了徐孺子,遗漏了陈蕃。 其实他们二人都有资格配享国家祭祀,为什么不让他们在祠堂里相对而立呢?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