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郭熙横卷

凤阁鸾台十二屏,屏上郭熙题姓名。 崩崖断壑人不到,枯松野葛相欹倾。 黄散给舍多肉食,食罢起爱飞泉清。 皆言古人不复见,不知北门待诏白发垂冠缨。 袖中短轴才半幅,惨澹百里山川横。 岩头古寺拥云木,沙尾渔舟浮晚晴。 遥山可见不知处,落霞断雁俱微明。 十年江海兴不浅,满帆风雨通宵行。 投篙椓杙便止宿,买鱼沽酒相逢迎。 归来朝中亦何有,包裹观阙围重城。 日高困睡心有适,梦中时作东南征。 眼前欲拟要真物,拂拭束绢付与汾阳生。

译文:

在那凤阁鸾台摆放着十二扇屏风,屏风之上有郭熙题写的姓名。 屏风上画着崩塌的山崖、断裂的沟壑,人迹罕至,枯老的松树和野生的葛藤相互倾斜倚靠。 那些黄门侍郎、给事中之类的官员大多养尊处优,吃饱饭后起身欣赏那画中飞泉的清幽。 他们都说古代的名家风采再也见不到了,却不知道北门待诏郭熙已是白发垂落在冠缨之上。 他袖中的短短半幅画轴,却展现出仿佛百里山川的惨淡景象。 岩头的古老寺庙被云雾和树木簇拥着,沙滩尽头的渔舟在傍晚的晴光中漂浮。 远处的山峦隐约可见,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天边的落霞和失群的孤雁都透着微弱的光亮。 十年来我对江海的兴致一直不浅,常常满帆迎着风雨通宵航行。 把船篙插入水中、用木桩固定船只就停下歇息,买鱼打酒与友人相互迎接。 回到朝中又有什么呢?只有重重城墙包裹着宫殿楼阁。 太阳高升时我困倦而睡,心中倒也舒适,梦中时常向着东南方向远行。 眼前要是想有能寄托心意的真实景致,那就拂去画绢上的灰尘,把这幅画交给汾阳郭熙这位画家之作吧。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