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子瞻荔支叹

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莼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 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译文:

在蜀地,荔枝仅嘉州有产出,其影响范围延伸到眉州时,也只有一半的地方能有。果农们用稻糠燃烧留下的余火抵御霜霰的侵袭,这样艰难结出的荔枝,价值堪比黄金。 最近听闻福建的官员传来了种植荔枝的方法,荔枝得以移种到成都,从巴峡地区也有产出。那些有名的园林里,人们竞相采摘裹着绛红色纱衣般外壳的荔枝,荔枝果肉如同琼玉一般,经过蜜渍后口感甘甜又润滑。 我向北游历到京洛之地,陷入了尘世的纷扰。在这里,用箬叶笼子装着、经过晾晒的荔枝被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我思念故乡,这已不再是因为像张翰那样思念故乡的莼菜,而是渴望能赶上那炎热的风、带着朝露的新鲜荔枝。 平日里总是苦于没有尽早付诸行动。苏轼被贬到了岭南。海边的各种事物他都不熟悉,唯独对山前的荔枝赞不绝口。 荔枝那美妙的色泽和味道巧妙地留住了人心,让人都顾不上这些年来新添的白发。要是能回到故乡,我打算马上踏上回乡的路,连家乡枣栗园林都可以不管不顾。我想要十株荔枝树,带着青枝、结着红色果实的那种,我再三叮嘱,要写信给老农夫让他们帮忙留意。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