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三日雪

南方霜露多,虽寒雪不作。 北归亦何喜,三年雪三落。 我田在城西,禾麦敢嫌薄。 今年陈宋灾,水旱更为虐。 闭籴斯不仁,逐熟自难却。 饥寒虽吾患,尚可省盐酪。 飞蝗昨过野,遗种遍陂泺。 春阳百日至,闹若蚕生箔。 得雪流土中,及泉尽鱼跃。 美哉丰年祥,不待炎火灼。 呼儿具樽酒,对妇同一酌。 误认屋瓦鸣,更愿闻雪脚。

译文:

在南方,霜和露水比较多,即便天气寒冷,也很少下雪。我回到北方,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不过是这三年里,每年都能见到下雪罢了。 我的田地在城西,对于田里长的禾苗和麦子,我可不敢嫌弃它们长得不好。今年陈州和宋州遭遇了灾难,水灾和旱灾轮番肆虐。有的地方关闭粮食买卖渠道,这实在是不仁义的做法;而百姓为了寻找粮食丰收之地去谋生,也是难以拒绝的无奈之举。 饥饿和寒冷虽然是我的忧患,但比起那些灾地百姓,我还能节省些盐和乳酪之类的生活物品。前些日子蝗虫飞过田野,留下的虫卵遍布在池塘和水泊边。等到春天温暖的阳光到来,蝗虫卵孵化,那嘈杂的样子就像蚕在蚕箔上蠕动。 幸好这场雪飘落,雪水流进土里,一直渗透到泉水处,就好像鱼儿在水中欢跃。这真是美好的丰年祥瑞之兆啊,都不用等到炎炎夏日看到庄稼生长旺盛,就知道丰收有望了。 我呼唤儿子准备好酒,和妻子一起举杯畅饮。听到屋瓦上有声音,我还误以为是雪下得更大了,心里更盼着能多听听那雪纷纷扬扬落下的声音。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