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于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译文:

游子的心啊,就像那高高悬挂着的旗帜,随风摇晃不定。我三次想要回归故乡,却都没能成行。 在那春意盎然的时候,我本有归乡的念头,可自己却犯起了懒;到了秋冬季节,即便有了归乡之意,事情却又发生了变故。 若问我究竟何时才能归去,恐怕老天爷早已默默定下,而凡人无从知晓。 想当年,孔子到了晚年打算前往楚国,可在陈国和蔡国一带徘徊许久,走走停停。楚昭王去世后,他没法再往南去,便想着回到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安度晚年。卫国的卫灵公父子实在没什么值得追随的,孔子便暂且在那里歇脚,等待着返回东方的鲁国。 鲁国的三桓家族哪里懂得重用圣人孔子呢,鲁哀公自己也没有能力让孔子成为他的臣子。冉求打了一场胜仗击退了齐国的敌人,还请求鲁哀公召回孔子,鲁哀公也答应了。孔子归来后,便关上房门整理诗书,偶尔戴着礼帽、穿着礼服,跟从大夫们参与一些活动。后来,孔子再也梦不见周公了,但能老死在自己的故国,他心里也觉得满足了。 孔子越是年老,遭遇的艰难险阻就越多。想想我啊,连他门下的贤徒都比不上。故乡远在万里之外,我根本无法回去,妻儿也暂时寄居在颍川。 我想着在嵩山旁、颍水畔搭建一座茅屋,可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个心愿。 我在汝南暂居了一年,如今这一年又快过去了,来年我一定要回去栽种松竹,回归那向往的生活。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