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

西江之水何悠悠,下与江南为一州。 □□□□□□□,正以彭泽为襟喉。 千川百谷所合庾,尽倾此泽如杯瓯。 鸣声唶唶光油油,不知其下有底不。 昔人有卷长绳投,系以南山之巨石,百尺不彻深潭湫。 □□□□□□□,颇疑潜行通十洲。 不然何此弹丸地,吸彼尾闾曾不休。 城南十里山更稠,如立象马如驱牛。 下饮长江势不竭,无始以来向东流。 旋湾触抵劲且遒,虎眼倒射惊沙鸥。 鼋鼍虽轻不能游,而况往复之行舟。 下水从容势犹可,上水辛勤人更愁。 祠神皆以北风求,不尔岂但须臾留。 天公颇知元元忧,胡不推山作平地,两辟旁野为通沟。 征行万里皆帖妥,灵扬之威从可收。 阴官闻我言,骇汗盈臂鞲。 洒为猛雨沃四野,惊雷夜震波澜滮。 我舌阁且凝,久病竟不瘳。 强为短歌题柿叶,欲凭双鲤寄阳侯。

译文:

西江的水啊,悠悠流淌,它向下与江南地区合为一个区域。 这里正以彭泽作为关键的要冲之地。 众多的河流山谷汇聚的水流,都倾入这彭泽之中,就好像倒进小小的杯盘里一样。 水流发出唶唶的声响,波光油亮,不知道这水下到底有多深。 从前有人曾将长长的绳子投下去,还系上南山的巨石,可下到百尺深还没到底。 真让人怀疑这水下潜行的水流能通到十洲。 不然为什么这么小小的一块地方,能不停地吸纳那如同大海泄水口般的水流。 城南十里的山峦更加稠密,那些山就像站立的象马,又像被驱赶的牛群。 它们朝着长江俯下身去,仿佛在饮水,这水流的态势似乎永远不会枯竭,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向东流去。 江水回旋曲折,冲击着河岸,强劲有力,浪涛就像老虎的眼睛一样,惊起了岸边的沙鸥。 就连鼋鼍这样善游的动物,在这里也难以游动,更何况来来往往的船只呢。 顺流而下时,船行还算从容,尚可应付;逆流而上就艰辛无比,让人更加发愁。 人们祭祀神灵时,都祈求能刮起北风,不然船只可就只能长时间停留在这里了。 老天爷啊,您应该知道百姓的忧愁,为什么不把山推开变成平地,在两旁开辟出畅通的沟渠呢? 这样一来,远行万里都能平安妥当,水神那令人畏惧的威风也能收敛起来。 阴曹的官员听到我的这番话,吓得胳膊上的皮套都被汗水浸湿了。 随即天空洒下猛雨,浇灌着四野,夜里惊雷震动,江波汹涌。 我的舌头僵住了,像是凝固了一样,久病也一直没有痊愈。 我勉强在柿叶上写下这首短歌,想要凭借双鲤把它寄给水神。
关于作者
宋代孔武仲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