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子中知成都

鞍马覆山黑,旌旗垂野红。 问远谁当行,太守临蜀中。 太守时之豪,学博文章工。 人事未称遂,﨑岖已巴东。 公年方六十,皎皎头如童。 不服何首乌,自有夜气充。 丹田芙蕖开,余光发形容。 推此见治民,亦与治身同。 以静镇浮躁,以仁苏疲癃。 一夫无向隅,四野常年丰。 间出作遨头,伐击鼓与钟。 远民生爱敬,有古循吏风。 岂止招学徒,区区继文翁。

译文:

战马和鞍辔覆盖在山上,一片黑压压的景象,旗帜在原野上随风飘动,好似垂下的一抹艳丽的红色。要问这远行之人是谁呀?原来是太守要前往蜀地成都任职。 这位太守可是当时的豪杰,学识渊博,文章写得精妙绝伦。可人事总是难遂人愿,他仕途坎坷,先前就已到过巴东。 太守刚六十岁,头发洁白如雪,却好似孩童般充满活力。他不用服食何首乌来养生,自身就有充沛的夜间所养的正气。他的丹田如同绽放的芙蕖,散发的精气让他气色红润、容光焕发。 由此可以推想他治理百姓,也会和修养自身的道理一样。用沉静来震慑那些浮躁不安的人,用仁爱来救助那些困苦疲病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关怀,不会有孤独无助的人,让整个地方年年都能五谷丰登。 闲暇之时,太守会外出成为游玩的带头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远方的百姓对他充满了敬爱,他有着古代循吏的风范。他可不仅仅是招揽学徒,像文翁那样兴办教育,他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关于作者
宋代孔武仲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