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司法挽辞

吾闻廖夫子,名大不得睹。 读书尽五车,行义拔前古。 聚徒从妙龄,所至变邹鲁。 身虽甘陋巷,志欲望伊吕。 风云苟超腾,名教当有补。 蹉跎鬓毛改,寸禄晚方取。 青衫适南营,素幔归湓浦。 秋原起新陇,寂寞一抔土。 悲歌动闾里,清血洒如雨。 兰玉已含芳,行看秀庭户。

译文:

我听闻廖夫子的大名已久,却一直没能得见他本人。 他饱读诗书,学识极其渊博,读的书能装满五辆车;他躬行仁义,品行远超古人。 从年轻时候起,他就广收门徒,所到之处,都能形成像邹鲁之地那样崇尚文化、讲究礼仪的良好风气。 他虽然甘愿生活在简陋的街巷之中,过着清苦的日子,但心中志向远大,渴望能成为像伊尹、吕尚那样辅佐君主、建功立业的贤才。 要是能遇到合适的时机,如风云际会般飞黄腾达,他一定能为儒家名教、社会风尚作出贡献。 然而时光蹉跎,他两鬓斑白,直到晚年才获得一官半职。 他穿着青色的官服前往南方的军营任职,没想到最后却只能在白色的灵幔簇拥下归葬到湓浦。 秋日的原野上隆起了一座新坟,那不过是孤零零的一抔黄土。 悲痛的歌声在乡里回荡,人们伤心的泪水如雨点般洒落。 好在他的子孙如同含芳的兰玉,未来一定会出人头地,让家族门庭生辉。
关于作者
宋代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