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仲益赴襄阳幕

襄阳古名都,雄观压荆楚。 醉公夸文词,风物粲可数。 嗟余未历览,仿佛已如睹。 人生游宦间,得此亦佳遇。 李俊妙天姿,文行两自负。 少年志冥鸿,千里轻一举。 天风不借便,造物暂淹阻。 既无负郭田,黾勉依幕府。 贤哉彼方伯,脱略高韵度。 宁俾簿书役,朱墨事朝暮。 爽气对西山,清谈共樽俎。 试问鹿门翁,遗踪今在否。

译文:

襄阳是自古以来的著名都城,它雄伟壮观的景象在荆楚一带堪称翘楚。当年欧阳修(醉公)曾用优美的文辞夸赞过襄阳,那里的风土人情就像清晰排列的事物,历历可数。 可惜我自己还未曾去游览过襄阳,但通过文字想象,仿佛已经亲眼见到了它的模样。人生在游宦的旅途中,如果能到襄阳去,也算是很好的机遇了。 李仲益(李俊)有着美妙的天资,文章和品行都让他自己十分自信。年少的时候,他就有着像高飞的鸿雁一样高远的志向,千里的距离在他眼中也不过轻松一跃。 只是天公没有借给他便利的东风,命运暂时让他的仕途受阻。他既没有城郭附近可供谋生的田产,只能勤勉努力地依托于幕府任职。 襄阳当地贤明的长官,有着超脱凡俗的高雅风度。不会只让李仲益整天被繁琐的公文事务所役使,从早到晚忙着批阅文件。 在襄阳,他可以对着西边的山峦感受清爽的气息,和同僚们一边饮酒吃饭一边畅快地清谈。不妨问问,当年隐居鹿门山的庞德公,他留下的踪迹如今是否还在呢?
关于作者
宋代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