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来行哭石起职方

悲来乎石君,吾何悲夫,斯人婉兮河之津。 厖眉白面照青春,朱绂斯煌映路尘。 翩翩者骥银鞍新,东来奇意安所伸,大野既潴唯赤坟。 谷垂颖,麻敷芬,亡逋来复瓦鳞鳞,高堂击鲜会众宾。 宾起舞,君欣欣,何人末至居客右,西郭之一儒迂且贫。 迂且贫,自隗始,能招剧辛致乐毅,四方游士争来奔。 户内光仪亦可论,大息拖缙绅。 中息气氤氲,小息秀眉目,天上青秋云。 朱旗画舸长隄曲,去时箫鼓黄尘覆。 无复当年子产归,至今人作婴儿哭。 西郭之一儒,无事门生苔,久雨足不行官街。 常时门前车马客,旧雨自来新不来。 听我陈,张叔卿,孔巢父,皆隠沦,无人汲引长饥辛。 日午不出开衡门,前侯后相安敢论,忧杀口间纵理纹。 长恸吾邦对遗迹,耿耿一心谁我识。 徐君已死剑不忘,心已许君那复惜。

译文:

哎呀,石君啊,我为何而悲呢?此人风姿婉约地站在河的渡口。 他有着花白的眉毛、白皙的面容,映照出青春的光彩,红色的系印丝带闪耀,映衬着路上的尘土。 那如同骏马般的他骑着配有崭新银鞍的马,从东方而来,满怀奇志却不知何处伸展,广阔的田野积水之后只剩下赤色的土丘。 谷穗低垂,麻散发着芬芳,逃亡的人归来,房屋像鱼鳞般整齐排列,在高大的厅堂里宰杀鲜美的牲畜宴请众多宾客。 宾客们起身跳舞,您满心欢喜,有个人最后才到,坐在宾客的右侧,他是西郭的一位儒生,既迂腐又贫穷。 虽然迂腐又贫穷,但他能像郭隗那样自我举荐,从而招来剧辛、乐毅这样的人才,引得四方的游士争着前来投奔。 他家中的子弟也值得一说,大儿子拖着官服上的丝带,有做官的风范。 二儿子气质不凡,小儿子眉目清秀,如同秋天天上的青云一般俊逸。 那插着朱旗的画船沿着长堤的弯曲处前行,离去的时候箫鼓齐鸣,扬起的黄尘覆盖了道路。 再也没有当年子产归来时的情景了,至今人们还像失去亲人的婴儿一样哭泣。 西郭的那位儒生,他的门前没有事时满是青苔,因为长时间下雨他也无法行走在官街之上。 往日门前那些车马盈门的宾客,旧交还会自己前来,新结识的却不再来了。 听我说说,张叔卿、孔巢父,他们都是隐士,没有人引荐,长期忍受着饥饿与艰辛。 中午了还不开门,那些从前的侯、相又哪里值得去谈论呢,只让人忧愁得嘴角生出纵理纹。 我对着我们这地方的遗迹悲痛大哭,我这一片耿耿忠心又有谁能理解呢。 就像徐君已死,季札依然不忘赠剑的承诺,我心里既然已经许给了您,又哪里会再吝惜呢。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