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古风

瑶池始波县圃风,邓林飞叶云搅空。 人间栎社几黄落,晓窗洗黛悲青铜。 常嗟彭祖悔杖晚,不见王母桃花红。 安知帝怒削龙伯,舆峤已没归墟中。 楚人方复感时节,申旦不寐同秋虫。 虚堂气入枕簟肃,熟寐不复闻嗈嗈。 大言身塞不得仰,了语无异鸿毛烘。 天如旋磨人蚁却,更千万日劳何功。 汉南种柳人笑尔,江潭凄怆雕形容。 小楼遐观午夜阒,凉月不尽山无穷。 一身逆旅过万物,千古昨梦如惊蓬。 胡床收虑暂一息,杲杲已上扶桑东。

译文:

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刚刚泛起波浪,县圃之地也吹起了秋风,邓林里的树叶纷纷飘落,像是云朵在天空中翻腾搅乱。 人间的栎树社木,也有许多枯黄凋零,清晨对着窗户梳洗,望着青铜镜里的容颜,不禁悲从中来。 常常感叹彭祖后悔拄杖太晚,没能及时珍惜时光,也没见到王母娘娘蟠桃会上那鲜艳的桃花。 谁能知道天帝发怒,削去了龙伯巨人的神力,让他背载的五座仙山沉入了归墟之中。 楚国的人又开始感慨时节的变化,从夜晚到清晨都难以入眠,如同秋虫一般不安。 空荡荡的堂屋里,凉气侵入枕席,让人感觉一片肃杀。熟睡之后,再也听不见大雁的鸣叫声。 说些大话,感觉身体仿佛被堵住无法舒展,说些明白话,也如同鸿毛在火上烘烤一样无足轻重。 天空像旋转的磨盘,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而退缩,即便历经千万日的辛劳,又能有什么功劳呢? 晋朝的桓温在汉南种下柳树,如今只能被人嘲笑,他在江潭边感慨自己容颜衰老,神情凄怆。 在小楼上远眺,午夜时分一片寂静,清凉的月光洒下,山峦连绵无尽。 人的一生就像在旅途中匆匆经过万物,千年的时光如同昨夜的一场梦,又像被惊起的蓬草般飘忽不定。 坐在胡床上收起思绪,暂且休息一会儿,转眼间明亮的太阳已经从扶桑东边升起。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