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仪怨

金陵宫殿春霏微,江南花发鹧鸪飞。 风流国主家千口,十五吹箫粉黛稀。 满堂侍酒皆词客,拭汗争看平叔白。 后庭一曲时事新,挥泪临江悲去国。 令公献籍朝未央,敕书筑第优降王。 魏俘曾不输织室,供奉一官奔武彊。 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 双燕清秋梦柏梁,吹落天涯犹并羽。 相随未是断肠悲,黄河应有却还时。 宁知翻手明朝事,咫尺人生不可期。 苍黄三鼓滹沱岸,良人白马今谁见。 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转。 芳仪加我名字新,教歌遣舞不由人。 采珠拾翠衣裳好,深红退尽惊胡尘。 阴山射虎边风急,嘈杂琵琶酒阑泣。 无言遍数天河星,只有南箕近乡邑。 当时千指渡江来,同苦不知身独哀。 中原骨肉又零落,寄诗黄鹄何当回。 生男自有四方志,女子那知出门事。 君不见李君椎髻泣穷年,丈夫飘泊犹堪怜。

译文:

在金陵的宫殿里,春日的雾气轻柔弥漫,江南大地繁花盛开,鹧鸪在其间自在地飞翔。那风流的南唐国主家中人口众多,有位十五岁的佳人,吹起箫来悠扬动人,周围的粉黛佳人都显得逊色了。 宫殿里满堂陪侍饮酒的都是擅长诗词的文人,大家争着为一位面色白皙如潘安(平叔)的人擦拭汗水。后主李煜创作的《玉树后庭花》这样的新曲,唱的却是时事变迁。最终国主只能挥泪面对长江,悲叹着国家的灭亡。 南唐将领令公献出户籍图册到宋朝朝廷,皇帝下敕书为投降的君王建造府邸,给予优厚待遇。但南唐的俘虏们还是未能逃脱命运,女子被送去织室劳作,有一位被授予官职的人逃到了武彊。 秦淮河的潮水涨落,钟山的树木依旧,可从塞北到江南,人们都容易怀念故土。秋天时,双燕在梦中飞回了柏梁台,即便被吹落到天涯海角,它们的翅膀依然紧紧相依。 相伴相随还不算最断肠的悲伤,黄河尚有水流回转的时候。谁能料到转眼间,第二天就发生了变故,人生近在咫尺却难以预料。 在滹沱河岸,三更时分局势突然变化,那位骑着白马的良人如今再也见不到了。国家灭亡、家庭破碎,只剩下自己一人存活,命运如浮云般飘忽不定,任人摆布。 “芳仪”这个新的名号加在了我头上,教我唱歌、让我跳舞都身不由己。我穿着采珠拾翠制成的漂亮衣裳,原本鲜艳的红色渐渐褪去,却突然遭遇了胡人的入侵。 在阴山射猎,边地的风又急又冷,酒筵散后,琵琶声嘈杂,我忍不住哭泣。默默无言地数着天河中的星星,只有那南箕星似乎离故乡近一些。 当初有众多亲人一同渡江而来,大家一同受苦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独自哀伤。如今中原的骨肉亲人也都离散零落,我寄希望于黄鹄能带回我的消息,可它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都说男子生来就有四方之志,女子哪里懂得出门在外的艰难。你没看见李陵(李君)梳着椎髻,常年哭泣,大丈夫漂泊在外都让人怜悯,更何况我这样的女子呢。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