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被召著作佐郎自金山回阻冰效退之陆浑山火句法

二年官扬犹一炊,丞聋毋害守不讥。 帝知无功呼返之,具舟从江民不知。 道傍愚叟为涕洟,岂无爱人如尔为。 我谢叟归视汝儿,风号鸿潦水涸陂。 冰塞川船不可移,白蜺横野光逶迤。 寒威上射小日规,旦行一里方午维。 十日系野儿啼饥,中无载盗过不窥。 官令十夫为操椎,耶许相力哀复疲。 我笑遣夫是安施,霜不杀草圣所欷。 岁十一月冰固宜,逆天进亦不可几。 为儿抟饭儿安嬉,宁三月暖犹流凘。

译文:

我在扬州做了两年官,这时间就像做一顿饭那么短暂。我做县丞时没什么大作为但也没造成什么危害,太守也不指责我。 皇帝知道我没什么功劳,便把我召回京城。我准备好船只从江上出发,百姓们都不知道这件事。 路边有个愚笨的老头为我流泪,说:“难道就没有像你这样爱护百姓的官了吗?”我答谢了老头,让他回去照看自己的儿子,跟他说如今狂风呼啸,洪水泛滥后留下干涸的池塘。 江面被冰堵塞,船只根本无法移动,白色的虹霓横在原野上,光芒曲折连绵。寒冷的威力向上直逼那小小的太阳,早上出发走了一里路,到中午才算是稍微前进了一点。 船被冰封在野外十天了,孩子们饿得啼哭。船上也没有什么财物,路过的人看都不看一眼。 官府下令派十个民夫来用椎破冰,他们喊着号子,一起用力,既哀伤又疲惫。我笑着让民夫回去,觉得他们这样做没什么用。就像寒霜不能杀死草让圣人都叹息一样,现在是十一月,江面结冰本就是正常的,违背天意强行前进是不可能的。 我告诉孩子们把饭搓成团好好玩耍,安心等着,哪怕要等到三月天暖,江上的冰块融化了再走。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