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村逢陈安性

束装清晓来江浦,瘦马羸童犯山雨。 解鞍入寺闻钟声,堂上僧斋日初午。 故人聆我足音喜,纱帽相逢坐东庑。 别来几日颔生须,相见惊疑更问语。 念昨与君俱随书,贫贱不为人比数。 侍郎门馆乏容悦,举子文章惭莽卤。 瞽言强献亦何有,君去东州我之楚。 可怜今日江头路,草草逢君具鸡黍。 我贫无策未容饱,君禄虽微不犹愈。 如今未可计得失,且作新诗致醇醑。

译文:

清晨时分,我收拾好行装来到江边。骑着瘦弱的马,带着年幼的书童,在山间遭遇了一场雨。我解下马鞍,走进寺庙,这时正好听到了钟声。原来寺庙里僧人们正在吃斋饭,而此时太阳刚刚到了中午的位置。 老朋友听到我的脚步声,满心欢喜。我们戴着纱帽,在东边的廊屋相逢对坐。分别才没几天,彼此的下巴都长出了胡须,见面时又惊又疑,赶紧互相询问近况。 回想起当初,我和你都为了科举而刻苦读书。那时我们既贫穷又地位低下,根本不被人看重。在侍郎的门馆里,我们不懂得去讨好别人;写出来的文章,也惭愧自己写得粗糙浅陋。我那些无知的建议和见解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你去了东州,而我前往楚地。 可叹啊,今天在这江边的路上,我只能仓促地准备了些鸡肉和黄米饭来招待你。我生活贫困,没办法让你吃饱。你虽然俸禄微薄,但总比我要好一些。 如今啊,还不能去计较得失成败,咱们暂且创作几首新诗,再配上美酒来畅饮一番吧。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