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雒酒十二弟见降羌赴阙

二鸟蒙恩岂有知,车书混一是昌期。 知君不化伊川祭,右倚门墙恐见麾。

译文:

这是一首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含义去准确翻译的诗。下面是逐句翻译: ### 首联 “二鸟蒙恩岂有知,车书混一是昌期” - 两只鸟儿得到了恩惠,它们自己哪里会知晓呢。就如同如今车同轨、书同文,天下统一,这正是昌盛的时期啊。这里“二鸟”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被朝廷恩泽的对象,“车书混一”化用“车同轨,书同文”,表示国家统一、制度文化一致。 ### 颔联 “知君不化伊川祭,右倚门墙恐见麾” - 我知道你不会被伊川(这里可能指代特定地域或特定文化、势力)的祭礼所同化,不过你若过于靠近那一边(“右倚门墙”可理解为靠近某个阵营或势力),恐怕会被驱赶(“见麾”即被挥动旗帜示意离开,引申为被排斥、驱赶)。 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表达国家处于统一昌盛时期,对于外来的势力或人群(用“二鸟”比喻降羌)虽有恩泽,但同时也提醒友人要坚守自身,不要被其他文化或势力影响,不然可能会有麻烦。不过这只是基于字面的大致翻译和理解,实际含义还需结合更多背景知识。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