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必大亭

迢遥武夷翁,霞衣烂朝日。 作亭依云根,旷望兹焉息。 仙游去不返,孤丘已陈迹。 身虽隶编齐,贻谋有遗则。 庆流终必大,名亭以为识。 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 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 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 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 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

译文:

那遥远的武夷仙人啊,身披如霞的衣裳在朝阳中闪耀绚烂光彩。 他建造了这座亭子,让它依傍着云起之处的山脚,在这里极目远眺,得以休息安闲。 仙人已经驾着仙游离去不再返回,只留下孤独的山丘成为往昔的旧迹。 如今童氏家族虽然只是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却有着先人的遗训和谋略流传下来。 福泽流传,家族最终一定会兴旺发达,所以建此亭子来作为一种标志。 往昔晋国公王旦的厅堂前,他亲手种下三棵槐树。 如今槐树枝叶繁茂,满庭院都是它的树荫,其子孙们高官厚禄,帽上的貂蝉配饰与手中的圭璧交相辉映。 默默地观察着天和人之间的关联,就像音律那样相互呼应。 晋公家的大门能让高大的轩车进出,这家族兴旺的道理是必然的。 我坚信最终会看到童氏居住的地方,车马铃声响亮显赫,家族荣耀无比。
关于作者
宋代杨时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