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行

亭亭美人舟上立,周氏女儿年二十。 少时嫁得刺船郎,郎身如墨妾如霜。 嫁后妍媸谁复比,泪痕不及人前洗。 天寒守舵雨中立,风顺张帆夜深起。 百般辛苦心不惜,妾意私悲鉴中色。 不如江上两鹭鸶,飞去飞来一双白。 长淮杳杳接天浮,八月捣衣南国秋。 谩说鲤鱼能托信,祇应明月见人愁。 淮边少年知妾名,船头致酒邀妾倾。 贼儿恶少谩调笑,妾意视尔鸿毛轻。 白衫乌帽谁家子,妾一见之心欲死。 人间会合亦偶然,滩下求船忽相值。 郎情何似似春风,霭霭吹人心自融。 河中逢潬还成阻,潮到蓬山信不通。 百里同船不同枕,妾梦郎时郎正寝。 山头月落郎起归,沙边潮满妾船移。 郎似飞鸿不可留,妾如斜日水东流。 鸿飞水去两不顾,千古万古情悠悠。 情悠悠兮何处问,倒泻长淮洗难尽。 祇应化成淮上云,往来供作淮边恨。

译文:

在那小船之上,亭亭玉立着一位美人,她是周氏家年方二十的女儿。年少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位撑船的船夫。丈夫的皮肤黝黑如墨,而她自己却肤白似霜。嫁入夫家后,她的美貌无人能比,可心中的悲伤又有谁能体会,泪水常常来不及在人前擦干。 寒冷的天气里,她在雨中守着船舵;风顺的时候,深夜就要起来扬帆起航。即便经历百般辛苦,她都不在意,只是暗自悲叹镜子中自己日渐憔悴的容颜。她羡慕江上那一对对鹭鸶,它们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洁白的身影多么令人向往。 那漫长的淮河浩浩渺渺,与天际相连,八月的南国正是捣衣的秋时。虽说有鲤鱼能传递书信的说法,但也只是空谈,恐怕只有明月能看见她心中的哀愁。 淮河边的少年都知道她的名字,时常在船头摆酒邀请她共饮。那些无赖恶少对她肆意调笑,可在她心中,这些人轻如鸿毛,根本不值得理会。 有一天,一位身着白衫、头戴乌帽的公子出现了,她一见到这位公子,心中便有了别样的情愫。人世间的相遇本就是偶然,在河滩下求船的时候,他们意外地相逢了。 公子的情意如同春风一般,轻柔地吹拂着她的心,让她的心渐渐融化。然而,河中遇到浅滩,行程受阻,就像潮水到了蓬莱山却无法传递消息一样,他们的联系也断了。 虽然同乘一条船行驶了百里之远,但他们却不能同床共枕。她在梦中与公子相会时,公子却正在酣睡。山头的月亮落下,公子起身离去,沙滩边潮水涨满,她的船也开始移动。 公子就像那高飞的鸿雁,一去不复返,而她则如同西斜的落日,随着江水向东流去。鸿雁飞走、江水东流,彼此都不再顾念对方,这千古以来的深情啊,悠悠无尽。 这悠悠的深情到哪里去诉说呢?就算把长长的淮河倒过来冲洗,也洗不尽她心中的哀愁。她只愿自己能化成淮上的云朵,来来去去,化作淮河边永远的遗憾。
关于作者
宋代张耒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