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憕碑

自唐中微北方沸,胡马长鸣饮清渭。 李公守节陷贼庭,身死髑髅行万里。 百年事往谁复省,一丘榛莽无人祭。 荒碑半折就磨灭,后人空解传其字。 杀身不畏真丈夫,自古时危知烈士。 俗书小技何足道,嗟我但欲扬其事。 寥寥获麟数千载,末学褒贬多非是。 高文大笔谁复作,黜臣饿夫须有待。 纷纷后世竞著述,纸墨徒为史官费。 却嗟何独此事然,搔首碑前空叹慨。

译文:

从唐朝中期开始走向衰落,北方就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胡人的战马长嘶着,一路南下到清澈的渭水边饮水。 李公坚守气节,不幸落入了叛贼之手,他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死后头颅被敌人带着行走了万里之遥。 百年的时光匆匆过去,又有谁还记得这件事呢?李公的坟墓如今已被杂草荆棘所掩盖,都没有人来祭祀他。 那记载他事迹的荒碑已经折断了一半,上面的文字也快要磨灭不清了,后世的人仅仅只能辨认碑上留存的字迹。 李公不惧牺牲,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自古以来,在国家危难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忠烈之士。 那些庸俗的书法和无关紧要的小技艺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可叹我现在只想宣扬李公的英勇事迹。 从孔子作《春秋》“获麟”以来,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后世那些学问浅薄的人随意褒贬,大多都不符合事实。 如今还有谁能写出高妙宏大的文章呢,像孔子那样被罢黜的大臣、像颜回那样的穷困之士,都只能等待时机。 后世的人纷纷著书立说,可那些纸张笔墨不过是白白耗费了史官的精力。 可叹又何止是李公这件事如此呢,我站在碑前,挠着头,只能徒然地感慨叹息。
关于作者
宋代张耒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