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入南山憩一民舍冒雨炙衣久之

石棱如刀不容步,上挽垂藤下无路。 风寒雨滑徒旅愁,舍马杖藜泥没屦。 跻攀颠坠不容发,目眩心寒惊反顾。 亦知垂堂有遗戒,身仰微官欲谁愬。 萧萧茅屋映绝壁,门外汩汩清泉注。 解衣就火不能暖,旋拾山薪伐溪树。 山翁生未食醯醢,脱粟寒蔬度朝暮。 人间平地固不少,何用崎岖守磨兔。 秋声四起山霭夕,坏屋疏篱睡无处。 披裘结束相劝归,过尽重云下山去。

译文:

石头的棱角锋利得像刀一样,让人根本没法迈步前行。往上只能拉扯着垂下来的藤蔓,往下却找不到一条可以走的路。 冷风呼呼地刮着,雨又下个不停,道路湿滑,同行的旅人都满心忧愁。我们只好舍弃马匹,拄着藜杖在泥地里艰难前行,泥水都没过了鞋子。 在这陡峭的山上攀登,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那危险的程度简直容不下一根头发的距离。我头晕目眩、心里发慌,惊恐地回头张望。 我也知道坐在堂屋檐下容易被瓦片砸到这种明哲保身的告诫,但我为了那微薄的官职,又能向谁倾诉我的无奈呢? 萧瑟的茅屋映衬着陡峭的绝壁,门外清澈的泉水汩汩地流淌着。我脱下衣服靠近火堆,却还是暖不起来,只能赶忙去捡山上的柴,砍伐溪边的树木来烧火。 山里的老翁这辈子都没吃过用醋和肉酱调制的美味,就靠着粗糙的粮食和清淡的蔬菜度过每一天。 人间平坦的地方本来就不少,我为什么非要在这崎岖的山路里奔波,像守着磨盘转的兔子一样徒劳无功呢? 秋风吹起,四周都是秋声,山间的雾气在傍晚弥漫开来。破旧的屋子、稀疏的篱笆,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睡觉的地方。 同行的人披着裘衣收拾好行装,互相劝着回去,我们穿过重重云雾,往山下走去。
关于作者
宋代张耒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