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诗二首 其一

庐山俯长江,秀色摩青天。 招提选胜地,好景相属连。 东林最幽旷,殿阁含飞烟。 馨香满天下,无如远公莲。 社客方散后,零落七百年。 之人远同调,绿绮非丝弦。 不可倾耳授,但许心相传。 迷津苦难渡,人以师为船。 法鼓忽雷震,此事非偶然。 何时穿蜡屐,问法浮云边。

译文:

庐山雄踞在长江之畔,秀丽的山色直插青天。 那些寺院都选在了风景绝佳的地方,美好的景致一处连着一处。 东林寺最为清幽旷远,殿阁仿佛含着缥缈的云烟。 它的美名传遍天下,就如同东晋高僧慧远(远公)所倡导的白莲社一般令人敬仰。 当年白莲社的一众贤客们散去之后,时光已经过去了七百年。 如今有与慧远大师志同道合之人,他操弄的绿绮琴(指代高雅的精神追求)已超越了丝弦之音。 这样高深的境界无法通过耳朵去聆听传授,只能用心去感悟领会。 在这迷茫的尘世中,人们难以渡过苦海,而老师就像引领大家的船只。 佛法的鼓声忽然如雷霆般震响,这一切并非偶然。 什么时候我能穿上蜡屐,到那云雾缭绕的地方去请教佛法呢。
关于作者
宋代陈瓘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 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 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陈瓘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