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六年夏自阳翟之睢阳迓翰林苏公自杞放舟至宋

放舟杞国岸,汴渠正东注。 汤汤舟下水,适与舟相遇。 泛泛水上舟,与水共东去。 舟水讵相离,曾不迁故处。 世人迷动静,顺流疑若溯。 不然逐流浪,汩没为所误。 吾作放舟诗,明此流水住。 老矣耄何为,聊用持世故。

译文:

在元祐六年的夏天,我从阳翟前往睢阳迎接翰林学士苏轼,从杞国这边放船顺着汴渠前行。 我把船放在杞国的岸边,汴渠里的水正朝着正东方向奔流。 那浩浩汤汤的渠水在船下流淌,刚好与我的船相遇。 我的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着,和渠水一起向东流去。 船和水怎么能分离呢,它们仿佛不曾改变原来的相对位置。 世上的人常常被动和静迷惑,明明顺着水流前行,却好像感觉是在逆流而上。 不然就是有些人随着波浪盲目漂流,最终被这随波逐流的行为耽误而陷入困境。 我写下这首《放舟》诗,就是要阐明这看似流动的水其实有着不动的道理。 我已经老了,还能做什么呢?姑且用这样的感悟来应对世间的人情世故吧。
关于作者
宋代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