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涧上丈人石淙作依元韵

岷江将入海,金山中斥攫。 近樵得鴈荡,平地风落落。 狞儿一称绝,如夔理舜乐。 那知嵩石淙,视彼削则削。 两处各瑰俊,一旦得磅礴。 水从嵩阴来,到此几谿壑。 势尽划纵横,天地自开凿。 腹背涵丛峰,星斗俱漠漠。 波摇下嵚崯,云度上岞崿。 为山无麓趾,突兀便可乐。 北首揖三顶,鴈行共辽寞。 睥睨万培𪣻,飘然风中箨。 莫言聚石耳,乍如五阴剥。 试观烟霞生,如莲敷青雘。 非山亦非石,水亦非激跃。 痴龙有路寝,醉蜃不收阁。 因得为人戏,何处颜色怍。 或疑上帝宫,盆山映丛薄。 盲风吹下将,尘世暂斟酌。 又疑涿野战,行阵龙虎作。 过怒禁不散,结此空黝噩。 宁论八阵图,水来俄而却。 惜哉游者稀,元老情不恶。

译文:

岷江浩浩荡荡即将流入大海,金山却在中间仿佛要将其阻挡、攫取。 靠近山林打柴的人发现了雁荡山,它在平地上好似被大风吹拂而形成这般奇景。 有个率真的人赞叹这景色绝佳,就如同夔在调理舜帝的音乐那般美妙。 哪里知道嵩山的石淙,和那雁荡山相比,该削减的地方就自然削减。 这两处各有瑰丽俊美的景致,一下子都显得气势磅礴。 水从嵩山北面流过来,到了这里形成了许多溪谷。 水流的势头到这里纵横切割,仿佛是天地自行开凿出来的。 石淙的腹背环绕着众多山峰,星星和北斗都显得迷迷蒙蒙。 波浪摇晃着下面高耸的岩石,云朵飘过上面险峻的山崖。 这里的山没有山脚缓缓延伸,突兀耸立就已经让人觉得十分可乐。 向北可以拱手礼敬三顶山,它们像大雁飞行的行列一样,显得辽远寂寥。 俯瞰周围无数小土丘,它们就像风中飘落的竹笋壳般渺小。 不要只说这里是聚积的石头,乍一看就好像五蕴被剥落了一样虚幻。 试着看那烟霞升腾起来,如同莲花在青色颜料中绽放。 这里既不像山也不像普通的石头,水也并非是激烈跳跃的状态。 就好像痴龙有它的卧室,醉蜃也不收它的楼阁。 因此被人当作笑谈,可它哪里会因为这样而面露羞愧之色呢。 有人怀疑这里是上帝的宫殿,如同盆景小山掩映在草木丛中。 像是被狂风从天上吹落下来,暂时在这尘世供人赏玩品味。 又有人怀疑这里像是涿鹿之战的战场,行军布阵如同龙虎争斗。 愤怒过度而不散去,凝结成这一片空荡黝黯的景象。 更不用说和八阵图相比了,水来了很快又退去。 可惜啊,来这里游玩的人稀少,元老您对这里的感情却很不错。
关于作者
宋代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