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孝严嗟掠虚,祝融江面怒心余。 千寻赤尾干尧历,百仞红鳞灭禹书。 丙穴烘天谁得及,丁翁奔日更难如。 文昌右辖知几早,无妄之灾不我居。 平生易象论孤虚,富贵功名不愿余。 政府频垂忧国泪,梵宫独看竺乾书。 众惊赤壁复焚尔,自擅三禅早晏如。 回首焚躯并溺骨,何为不早傍禅居。
和许嵩老江上舟灾
译文:
这是一首相对生僻且用典较多的古诗,下面为你大致翻译:
可惜那火德相关的孝严之事最终成了一场空,江面之上像是火神祝融怒气未消。那熊熊大火如同红色巨尾长达千寻,仿佛要烧干这尧帝以来的历法记载;又似百仞长的红色鳞片巨物,要将大禹治水相关的典籍毁灭。
那火焰如同丙穴之热,烘燃天际,世间谁能与之相比;又像丁翁追逐太阳一般,这种火势更是难以想象。文昌右辖早就洞察先机,能让无妄之灾不降临到自己身上。
我一生喜欢用《易经》之象来谈论孤虚之术,对于富贵功名并无过多的追求。朝廷官员频频为国家担忧而落泪,我却独自在佛寺中研读天竺的佛经。
众人惊讶于这如同赤壁之战般再次发生的大火燃烧之景,而我因为早已参透三禅之法,内心平静安然。回首那些在火中焚身、在水中溺亡的人,为何不早早地靠近禅居,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解脱呢。
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火德孝严”“丙穴”“丁翁”“文昌右辖”等涉及到很多典故和特定文化意象,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上述翻译也只是尽量贴合诗意进行表述。
关于作者
宋代 • 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