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咏

有叟匿姓名,自号为潜夫。 潜身在云泉,潜心入虚无。 身心俱已潜,质直反若谕。 智者谓之智,愚者谓之愚。 愚智自彼异,潜夫未曾殊。 陶陶乐天和,任性何曾拘。 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 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 漫衍虽无家,大方贵无隅。 俗人每侧目,订之为狂徒。 素隐而行怪,执政宜先诛。 天公既保全,幸得存微躯。 冲雪登高山,乘月泛平湖。 性灵敌云闲,形骸类松枯。 何以免饥寒,认得衣中珠。

译文:

有一位老者隐匿了自己的姓名,自称为“潜夫”。 他把自己隐藏在云雾缭绕、泉水潺潺的地方,让自己的内心沉浸在空明虚无的境界里。 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做到了隐匿,看上去质朴坦率,反而好像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聪明的人觉得他很有智慧,愚笨的人则认为他愚蠢不堪。 愚笨和聪明是别人的看法不同,而潜夫自身并没有什么变化。 他悠然自得地顺应着自然和谐的状态,任凭自己的性情发展,从不受到拘束。 他尊崇儒家思想,常常讲述孟子的学说;又喜好道家之道,还为《阴符经》作注解。 他常常坐在空荡荡的堂屋高台上,时不时地谈论着佛教的义理。 他的思想广博散漫,看似没有固定的归宿,但他追求的是宏大而没有边际的大道。 世俗之人常常对他侧目而视,把他看作是狂妄之徒。 还说他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行为怪异,执政者应该先把他诛杀。 好在老天爷保全了他,他才有幸保存下这微小的身躯。 他冒着大雪登上高山,趁着月色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舟。 他的性情像闲云一样自在,身体如同枯萎的松树一般。 他靠什么来免除饥寒呢?原来他悟得了自身本有的佛性,就像找到了衣服里的宝珠一样。
关于作者
宋代释智圆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为底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