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居感伤

迷真渺无始,飘业产钱唐。 外族宗南郡,门风祖偃王。 微缘先劫种,宿习妙龄彰。 父母怜多病,亲宾怪异常。 布花模讲道,画石学题章。 戒印齓年佩,心猿志学狂。 荣名虚准拟,簪组妄思量。 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 躁嫌成器晚,心竞寸阴忙。 翼翼修天爵,孜孜耻面墙。 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 每恶销金口,时劳疾恶肠。 手中期得桂,箭下待穿肠。 𫘤鹿方随燄,坚冰忽遇阳。 系珠知在体,甘露忝亲尝。 要道传三观,真机得妙常。 不然心迹火,任结鬓根霜。 觉路双轮驾,真空两翅翔。 饥来还遇膳,渴去已逢浆。 静处如来室,高眠解脱床。 理高山峭拔,道大海汪洋。 力战魔军散,功扶佛化昌。 空山怜寂寂,尘路笑茫茫。 触境知无著,闲居贵坐忘。 消摇希自了,言说亦何妨。 撰疏松窗冷,挥松古殿凉。 来蒙随力化,真诰应机扬。 达理虽云短,寻文或有长。 圆伊令了悟,法爱教消亡。 性任融凡圣,修宜示否臧。 冥心潜应梦,取验敢垂祥。 事佛身多累,为师道实荒。 衡门连竹石,草屋带林塘。 冬服和𫄨绤,中飡乏稻粱。 水边云作伴,岩下柏为香。 景物看无厌,幽栖兴未央。 晚篱啼翡翠,春沼浴鸳鸯。 菡萏花如画,嵚崟岫若粧。 飘窗松韵淡,翻砌菊花黄。 放鹤时登岭,观鱼或在梁。 岂愁身病害,长喜世平康。 无处求烦恼,随时任寂光。 昏衢悬慧日,苦海泛慈航。 誓坐菩提法树,高跻寂灭场。 冥真周法界,垂应徧诸方。 顿渐门皆邃,偏圆药尽良。 惊迷辩雷震,摧惑法轮彊。 鹫岭先开会,金河后秘藏。 留形归后德,遗法益无疆。 四等心弥广,三慈化甚详。 道齐诸妙觉,事类释迦皇。 生灭非吾土,圆澄是故乡。 一空长寂寂,万类本惶惶。 庶了无生旨,无生更可伤。

译文:

这首诗很长,下面是逐句翻译成相对易懂的现代汉语: 我迷失了本真,时间仿佛从无始以来就已如此,带着往昔的业力漂泊到了钱唐。 我的外族祖籍在南郡,家族门风可追溯到偃王。 前世的微妙缘分种下因,往昔的习性在我年少时就已彰显。 父母怜惜我体弱多病,亲朋好友都怪我与众不同。 我小时候就模仿讲道时布置花朵,照着样子在石头上学题文章。 童年时就佩戴了戒印,到了求学的年纪,内心如脱缰之猿般狂放。 曾虚妄地向往荣耀声名,不切实际地思量着仕途官职。 我以周公、孔子为礼乐之师,又向老子、庄子学习虚无之道。 我嫌自己成器太晚而急躁,一心争分夺秒地忙碌。 小心翼翼地修养天赐的爵位(品德),孜孜不倦地以不学无术为耻。 内心怀着儒家的志气,外表却穿着佛家的衣裳。 我常常厌恶那些花言巧语之人,时常为疾恶之事劳心。 我期望能像折桂一样获得成功,像射箭穿杨般实现目标。 我曾像呆鹿一样追逐虚幻的火焰,忽然间如坚冰遇到暖阳而有所觉悟。 我知道明珠(佛性)本就在自己身上,有幸亲自品尝到了佛法的甘露。 学到了传授三观的重要道法,领悟了妙常的真机。 若不是如此,内心和行迹将如烈火般焦灼,任凭鬓发如霜也无济于事。 我驾着觉悟之路的双轮,如长了双翅在真空中翱翔。 饥饿时能遇到食物,口渴时能碰到饮品。 安静地处在如来的境界里,高卧在解脱的床上。 佛法的道理如高山般峭拔,大道像大海一样汪洋。 奋力作战,魔军溃散,功劳能扶持佛教的教化昌盛。 我怜惜空山的寂静,嘲笑尘世道路的迷茫。 接触各种境界都能做到无所执着,闲居时以坐忘为贵。 逍遥自在,只希望能自我了悟,说说佛法又有何妨。 在松窗下撰写文章,感到清冷;在古殿中挥笔,觉得凉爽。 我承蒙佛力随缘教化众生,应时机宣扬真经诰语。 虽然我对道理的领悟或许不够深远,但探寻文字或许有自己的长处。 用圆满的佛法让众人了悟,使对法的贪爱消除。 性情应能融合凡圣,修行要能辨别好坏。 我潜心冥想,或许能暗中应验梦境,怎敢轻易说有祥瑞之兆。 侍奉佛祖让我身体多有劳累,当老师传道有时也显得荒疏。 我的简陋家门连着竹石,草屋旁边有林塘。 冬天还穿着单薄的粗布衣服,吃饭时常常缺少粮食。 我以水边的云朵为伴,岩下的柏树散发着清香。 这里的景物看也看不厌,隐居的兴致正浓。 傍晚的篱笆边有翡翠鸟啼叫,春天的池塘里鸳鸯在嬉戏。 荷花美得如画一般,险峻的山峰好似化了妆。 飘窗前松涛声韵淡雅,台阶上菊花金黄。 我有时登上山岭放飞仙鹤,有时在桥边观赏游鱼。 我不愁身体有疾病困扰,只庆幸世间太平安康。 没有地方去寻求烦恼,随时都能安于寂静的佛光。 在昏暗的道路上高悬智慧之太阳,在苦海中泛动慈悲之船。 我发誓要坐在菩提法树下,登上寂灭的境界。 让冥真的境界遍及法界,垂应的佛光普照各方。 顿悟和渐悟的法门都深邃,偏法和圆法的药都很灵验。 用如雷的辩才惊醒迷茫之人,用法轮的力量摧毁迷惑。 像鹫岭先开启法会,金河后秘藏佛法一样。 留下形骸等待后世有德之人,遗留的佛法益处无穷。 四等心越发宽广,三慈的教化非常周详。 我的道能与诸妙觉等同,行事如同释迦牟尼佛。 生灭的世界不是我的归宿,圆满澄净之地才是故乡。 一片空明永远寂静,万物本就惶惶不安。 希望能了悟无生的旨意,若了悟了无生又有什么可伤感的呢。
关于作者
宋代释智圆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为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谥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著,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为底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