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闻鼓诗

九重赤涂高如天,四海黔首纷于蝝。 众蝝望天若无路,区区有意常能宣。 乃知听卑四聪达,万里呻笑如邮传。 朝阳门外登闻鼓,鼓下章飞如急雨。 一声直堕勾陈中,谁言天门严九虎。 江南小吏无技能,鼓间糊口何云补。 仆饥马瘦晓徐行,官曹下马初无营。 解衣小睡须臾散,鼓亦十日无一声。 疑非官家设鼓意,细问乃复知人情。 文昌相公眼如月,坐见万里分毫髪。 苍生痛痒吾一身,与汝一家无楚越。 有求径投家丈人,鼓面蛛尘寄萧兀。 亦何道业冠臯夔,民得由之初不知。 平生胸中医国法,尽变黄馘为秀眉。 力进唐虞作元气,酲𬪩病酒何劳治。 端知听讼破症尔,洞见五藏聊决之。 造化升平唯一笔,弼成尧舜垂衣日。 墨客诗人慕响来,朱草嘉禾时一出。 登闻终日何所闻,但听清风颂声溢。 江南小吏未归山,乞与居山相似闲。 半饥终未免索米,饱饭亦复胜抱关。 鼓稀有声吏窃食,愧此无用毛髪斑。

译文:

皇宫的宫门涂着朱红之色,高高在上如同天际一般遥不可及,天下的百姓就像那密密麻麻的蚂蚁一样众多。 这些如蚂蚁般的百姓仰望皇宫,感觉仿佛没有路径能够通达,但他们心中那小小的意愿却常常能够得到传达。 由此可知,天子能够倾听卑微百姓的声音,四方的信息都能通达,万里之外百姓的悲喜就如同驿站传递消息一样能被知晓。 在朝阳门外设有登闻鼓,鼓下投递的奏章像急雨一般纷纷而来。 鼓声一响,声音直直地传入到宫廷之中,谁说那天门有九只猛虎把守难以进入呢。 我这个来自江南的小官吏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在登闻鼓旁谋求生计又能有什么作用呢。 清晨,我饿着肚子,马匹也瘦骨嶙峋,慢悠悠地前行,到了官署下马后也没什么事可做。 我解开衣服小睡一会儿,片刻间便散去了困意,而登闻鼓竟然十天都没有响过一声。 我怀疑这并非官家设置登闻鼓的本意,仔细询问之后才了解了其中的人情世故。 文昌相公目光如明月般明亮,能清楚地看到万里之外的细微之处。 他把苍生的痛苦和欢乐都当作自己的事,对待百姓就像对待一家人一样,没有亲疏之分。 百姓有了诉求可以直接去找这位如同家长般的相公,以至于登闻鼓的鼓面上结满了蜘蛛网,显得十分冷落。 文昌相公也没什么超凡的道法能超越古代贤臣皋陶和夔,但百姓有事能有途径解决,一开始大家都没意识到。 他平生心中装着治理国家的良策,能让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变得容光焕发。 他努力推动国家进入像唐尧虞舜时代那样的太平盛世,让国家充满元气,那些如醉酒般的弊病根本无需费力去治理。 要知道他处理政务就像破解病症一样,能洞察百姓的五脏六腑,轻松地解决问题。 他用一支笔就能创造出太平的景象,辅佐君主成就像尧舜那样垂衣而治的盛世。 墨客诗人都慕名而来,祥瑞的朱草、奇异的嘉禾也不时出现。 这登闻鼓整日也听不到什么声音,只听到那清风吹来的都是对太平盛世的颂扬之声。 我这个江南小吏还没归隐山林,希望能得到像隐居山林一样的清闲。 虽然半饥半饱,但终究还是要为了生计奔波求米,不过能吃饱饭也比守门的差事要强。 登闻鼓很少有响声,我这个小吏却白白拿俸禄,看着自己头发斑白却没什么作为,实在是惭愧啊。
关于作者
宋代毛滂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