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同观音寺新居

太学士千数,济济多白袍。 其中靡不有,令人愧遁逃。 风俗且如此,焉能独守高。 详择乃其道,或得贤与豪。 近复失段子,呜呼命不遭。 吾生得觊豁,谁能置圈牢。 武或万人敌,何用学六韬。 文士亦龌龊,劳心徒忉忉。 利害竟何许,相去九牛毛。 脱略或吾事,青松隠藜蒿。 麟凤岂仰见,狐狸多叫号。 如不卜清旷,乐此阮与陶。 文思韩吏部,诗见杜工曹。 挥麈谈风月,中夜声𩙫𩙫。 往往移北山,不必反楚骚。 吾道用无穷,所志各有操。 或隠身幽讨,或放迹游遨。 平生事已定,用心奚独劳。

译文:

太学里有上千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穿着白袍,十分整齐。 这些学生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让我惭愧自己想要逃避。 如今的社会风俗就是这样,我又怎么能独自坚守高尚的品德呢? 仔细地去选择交往的人,或许还能结识到贤才和豪杰。 最近又失去了段子(可能是友人),唉,他真是命运不好啊。 我的人生想要畅快,谁又愿意被束缚在樊笼之中呢? 有的人武艺高强能敌万人,又何必去学习《六韬》兵法呢。 那些所谓的文人也狭隘局促,白白地劳心费神。 利和害究竟相差多少呢,不过就像九牛身上的一根毛那么细微。 超脱不拘或许才是我该做的事,就像青松隐藏在藜蒿之间。 麒麟和凤凰这样的祥瑞之兽哪里能轻易见到,反倒是狐狸常常发出叫号之声。 如果不选择清幽旷达之地,那不如像阮籍和陶渊明那样自在快乐。 写文章就要有韩愈那样的文思,作诗就要有杜甫那样的才情。 手持拂尘谈论着风花雪月,夜半时分声音清朗。 常常就像《北山移文》里说的那样改变了隐居的想法,但也不必像屈原那样写下悲愤的《离骚》。 我们所秉持的道有无限的作用,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有的人隐居起来深入探究学问,有的人纵情放浪去四处遨游。 我这一生的事已经有了定数,何必独自这般劳心呢。
关于作者
宋代周行己

周行己,字恭叔,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早年从伊川二程游,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徽宗崇宁中官太学博士、齐州教授(《宋元学案》卷三二)。据集中诗篇,曾知原武、乐清等县,其罢知乐清为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宣和初,除秘书省正字(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后入知东平府王靓幕,卒于郓(同上书)。著有《浮沚集》十九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二卷。 周行己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明永乐《乐清县志》及清曾唯《东瓯诗存》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