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指六偈 迷悟

迷者迷悟,悟者悟迷。 迷悟同体,悟者方知。 迷南为北,实情取则。 北本是南,悟无移忒。 返究迷缘,莫得来处。 忽悟正方,迷复何去。 其迷则迷,妄自高低。 生死恶觉,枉受胶黐。 达迷无妄,欢喜无量。 杀无明贼,祇在一饷。 一饷之间,冥通大千。 直下了了,三际虚玄。 无始时来,总由今日。 尽未来际,更不寻觅。 当念无念,灵光焰焰。 灵焰腾辉,心智难掩。 灵源荡碧,森罗普入。 海印发明,非关动息。 根尘不偶,心珠宁守。 返不我观,出兮还有。 有无齐出,无有踪迹。 智用虽奇,犹遭悟觅。 悟为法障,身招罔象。 犴貉无风,徒劳展掌。 祖父书契,本来家业。 旧日风光,不妨要截。 哆哆和和,依前疑著。 元无病痛,何劳说药。 足踏实地,开眼瞌睡。 大地茫茫,会我如是。 如是之法,不因迦叶。 是谁儿孙,喃喃乱说。 你解乱说,智者便瞥。 此门广大,愚人自𦶟。 自谤自𦶟,不干我事。 我是痴人,汝能灵利。

译文:

这首禅偈较难用通俗语言完整准确地翻译,因为其中充满了禅宗独特的思想和玄奥的哲理,以下是尽量贴近原意的意译: 迷茫的人执着于迷惑之事,开悟的人能洞察迷惑的本质。迷惑与开悟本是一体,只有真正开悟的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把南方错认成北方,还把这错误的认知当作真实情况来遵循。可实际上北方原本就是南方,一旦开悟就不会有丝毫差错。 反过来探究产生迷惑的缘由,却找不到它的源头。忽然间悟到了正确的方向,那迷惑又能去往何处呢? 那所谓的迷惑就是迷惑本身,是人们虚妄地分出高低好坏。在生死轮回中产生的恶念和错觉,让人白白地受着像胶水和黑黐般的束缚。 明白迷惑其实是虚妄不实的,就会生起无尽的欢喜。斩杀那无明烦恼的“贼寇”,其实只在片刻之间。 就在这片刻之间,能与广阔的大千世界冥冥相通。当下就清清楚楚,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变得虚幻玄奥。 从无始以来的一切,都归结于当下这一念。直到无尽的未来,也不用再四处寻觅。 应当让心念在该念时不起妄念,让心灵的灵光熊熊燃烧。这灵光照耀生辉,连心智都难以遮掩它的光芒。 心灵的源头如碧波荡漾,世间万物都能融入其中。就像大海映现万象般的智慧得以显发,这与动静无关。 根与尘不再相互攀缘,心珠能安宁地守护。若不能反观自我,即便有所出离还会再度陷入。 有与无同时出现,却毫无踪迹可寻。智慧的运用虽然奇妙,可还是会被开悟的境界所牵绊。 执着于开悟也会成为一种法障,自身会招来虚幻不实的影响。就像没有风却去驱赶犴貉,只是徒劳地张开手掌。 祖先留下的经典契书,本就是我们的家业。往日的风光,也不妨有所截取。 啰啰嗦嗦、糊糊涂涂,依旧像从前一样心存疑惑。本来就没有病痛,何必劳神去说什么药方。 脚踏实地,却如同睁着眼睛打瞌睡。大地茫茫一片,能领会我所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这样的佛法,并非只因迦叶传承。那些不知是谁的儿孙,还在喃喃地乱说一通。 你若能理解这乱说的深意,有智慧的人便会瞬间明了。这禅门广大无边,只是愚人自己在作茧自缚。 自己诋毁自己、作茧自缚,与我无关。我是个痴人,你若自认为聪明伶俐,那是你的事。
关于作者
宋代释清远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