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指六偈 坐禅

心光虚映,体绝偏圆。 金波匝匝,动寂常禅。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 任运滔滔,何曾起灭。 起灭寂灭,现大迦叶。 坐卧经行,未曾间歇。 禅何不坐,坐何不禅。 了得如是,始号坐禅。 坐者何人,禅是何物。 而欲坐之,用佛觅佛。 佛不用觅,觅之转失。 坐不我观,禅非外术。 初心闹乱,未免回换。 所以多方,教渠静观。 端坐收神,初则纷纭。 久久恬淡,虚闲六门。 六门稍歇,于中分别。 分别才生,似成起灭。 起灭转变,从自心现。 还用自心,返观一徧。 一返不再,圆光顶戴。 灵焰腾辉,心心无碍。 横该竖入,生死永息。 一粒还丹,点金成汁。 身心客尘,透漏无门。 迷悟且说,逆顺休论。 细思昔日,冷坐寻觅。 虽然不别,也大狼籍。 刹那凡圣,无人能信。 匝地茫茫,大须谨慎。 如其不知,端坐思惟。 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译文:

### 整体大意 这首诗围绕坐禅的理念、方法及境界展开阐述,强调坐禅重在领悟心性,不刻意追求外在形式,要任心自然,通过内心的反观自照达到禅定的境界,超越生死、迷悟等分别。 ### 逐句翻译 1. **“心光虚映,体绝偏圆。金波匝匝,动寂常禅。”** - 内心的光明虚幻地映照,本体超越了偏与圆的分别。那如金色波光般的禅意环绕四周,无论行动还是寂静,都常常处于禅定的状态。 2. **“念起念灭,不用止绝。任运滔滔,何曾起灭。”** - 念头生起又消灭,不需要去刻意制止断绝。让心念自然地流动,它哪里有真正的生起和消灭呢。 3. **“起灭寂灭,现大迦叶。坐卧经行,未曾间歇。”** - 当念头的生起和消灭都归于寂静,就如同大迦叶那样证悟了禅道。无论坐着、躺着还是行走,禅定的状态都不曾间断。 4. **“禅何不坐,坐何不禅。了得如是,始号坐禅。”** - 有禅意为何不能坐呢,坐着为何不能有禅意呢。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才称得上是坐禅。 5. **“坐者何人,禅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觅佛。”** - 坐禅的人是谁,禅又是什么东西。如果一心想着去坐禅,就如同用佛去寻觅佛一样(多此一举)。 6. **“佛不用觅,觅之转失。坐不我观,禅非外术。”** - 佛不需要去寻觅,越寻觅反而越失去。坐禅不是只关注自我,禅也不是外在的法术。 7. **“初心闹乱,未免回换。所以多方,教渠静观。”** - 刚开始修行时,内心喧闹杂乱,难免会动摇改变。所以用多种方法,教导修行者安静地观照内心。 8. **“端坐收神,初则纷纭。久久恬淡,虚闲六门。”** - 端坐着收敛心神,刚开始时念头纷繁杂乱。时间久了就会变得恬淡安静,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虚静闲适。 9. **“六门稍歇,于中分别。分别才生,似成起灭。”** - 六根稍微安静下来,心中就会产生分别的念头。分别的念头一产生,就好像有了念头的生起和消灭。 10. **“起灭转变,从自心现。还用自心,返观一徧。”** - 念头的生起、消灭和转变,都是从自己内心显现出来的。还是要用自己的内心,反过来观照一遍。 11. **“一返不再,圆光顶戴。灵焰腾辉,心心无碍。”** - 一旦进行了反观,就不要再有其他杂念,就会如同头顶上有圆满的光明。灵性的火焰闪耀光辉,心与心之间没有阻碍。 12. **“横该竖入,生死永息。一粒还丹,点金成汁。”** - 无论横的方面还是竖的方面都能通达无碍,生死的轮回永远停止。就像一粒还丹,能把金子点化成汁液一样,具有神奇的功效。 13. **“身心客尘,透漏无门。迷悟且说,逆顺休论。”** - 身心上的烦恼和杂念,再也没有机会侵入。对于迷惑和觉悟暂且先不说,顺境和逆境也不必再去谈论。 14. **“细思昔日,冷坐寻觅。虽然不别,也大狼籍。”** - 仔细回想过去,只是呆呆地坐着去寻觅禅意。虽然本质上没有差别,但也是一片混乱没有头绪。 15. **“刹那凡圣,无人能信。匝地茫茫,大须谨慎。”** - 一瞬间就能从凡夫变成圣人,没有人能够相信。这世间茫茫一片,一定要非常谨慎。 16. **“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筑著,伏惟伏惟。”** - 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就端坐着思考。一旦有所领悟,那真是令人敬仰啊。
关于作者
宋代释清远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