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指六偈 入道

道本无瑕,拟心已差。 才生眹兆,徧界空花。 若欲全举,除非直与。 不用增添,现成规矩。 洞彻根源,法法周圆。 灵明法尔,妙绝言诠。 言诠不得,得亦差忒。 迥出根尘,古今取则。 存不可见,亡兮对面。 匪存匪亡,森罗自现。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心法齐照,境智甚深。 心忘照灭,境智同歇。 一道通同,十方俱摄。 生死涅槃,元无两般。 四生六道,息苦停酸。 平等大道,无有邪正。 胡汉不来,欲何为镜。 像虚镜皎,镜像斯照。 像去镜亡,千圣非妙。 此门难入,唯君自息。 若入此门,半钱不直。 不直半钱,万国争观。 所以说云,大道体宽。

译文:

这是一首富有禅意的偈语,以下是较为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道原本是纯净无瑕的,一旦你起心动念去揣度它,就已经偏离了正道。 只要心中有了丝毫的念头、迹象,整个世界就如同虚幻的空花一般不真实。 如果想要完全体悟和呈现道,除非直接与之契合。 不需要去增添什么,它本就有现成的规律和准则。 当你能洞彻道的根源,就会发现一切事物都是圆满周全的。 那灵明的本性本就如此,它的奇妙是无法用言语来阐释的。 用言语无法阐释清楚,就算勉强阐释出来,也会有偏差。 要超脱于六根和六尘之外,这才是古今修行者所遵循的准则。 道若去留存想便不可得见,若以为它消逝不见,其实它就在眼前。 它既非存在,也非消亡,森罗万象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心外没有独立存在的法,法外也没有独立的心。 心和法相互映照,这种境界和智慧是极为高深的。 当心中的杂念忘却,映照的功能也就熄灭了,境界和智慧也就一同停歇。 此时一条大道贯通,能将十方世界都包容摄受。 生死和涅槃,原本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四生六道中的众生,都能停止痛苦和辛酸。 平等的大道,没有邪和正的分别。 无论胡人还是汉人,若不来此探寻,那要什么作为鉴照的镜子呢? 就像虚幻的影像在皎洁的镜子中呈现,镜子和影像相互映照。 当影像消失,镜子的功用也就不存在了,即便千位圣贤也难以说出其中的微妙。 这个法门很难进入,唯有你自己平息妄念才行。 如果进入了这个法门,它看似一文不值。 但即便看似不值半文钱,却能引得万国之人争相来观瞻。 所以说啊,大道的本体宽广无垠。
关于作者
宋代释清远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