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指陈,最疏最亲。 若谓可见,还带重轮。 月皎于上,水流于下。 彼此非干,应缘何假。 声回响转,垛成招箭。 指喻孰明,标门谁辨。 凡夫见闻,月皎水浑。 心波业识,奔流苦门。 二乘闻见,如镜中面。 对像迷真,渠还未荐。 水澄月映,孤光迥迥。 灭此化城,更须前进。 一月耀天,光吞大千。 森罗顿现,亘尔无边。 齐含宝月,交光廓彻。 非中非外,一多融摄。 毗卢性海,自他无碍。 迷悟悟迷,相亡相在。 一尘百亿,百亿一尘。 奔走尘刹,不动本身。 光亡月落,几人摸索。 四十九年,浑用不著。 丈夫壮志,自有行市。 十字路头,看人失利。 不忻诸圣,不厌凡夫。 拈箕奉箒,跨马骑馿。 若人笑我,我亦笑渠。 更问如何,我不识书。
标指六偈 水月
译文: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偈语诗,翻译时需尽量保留其禅理韵味:
用水中之月来指示佛法的道理,看似最为疏远,实则最为亲近。如果说这水中月是可以真切看见的,那不过是如同月亮带着重重光晕般虚幻不实。
皎洁的月亮高悬于天空之上,清澈的水流淌于大地之下。它们彼此之间并无关联,顺应因缘又何须借助外物。声音回响转动,如同竖起靶子招来利箭(喻指执着于外相就会招引烦恼)。用手指来比喻说明,谁能真正明白其中深意?设立法门,又有谁能分辨清楚呢?
凡夫所听闻和见到的,是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浑浊的水中。这就如同内心的波澜和业识,不断地奔流,通向痛苦之门。
声闻、缘觉二乘人所听闻和见到的,就像镜子里的面容。对着影像而迷失了真实,他们其实还未能领悟佛法真谛。
当水变得清澈,月亮的倒影清晰映现,那孤独的光芒明亮而深远。要灭掉这如同化城般的小乘境界,还需要继续向更高的境界前进。
一轮明月照耀天空,其光芒吞没了整个大千世界。森罗万象顿时显现,广阔无垠。
世间万物都蕴含着这如宝月般的佛性,彼此的光芒相互交融,空明澄澈。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一与多相互融合、相互摄受。
毗卢遮那佛的性海之中,自我与他人毫无阻碍。迷惑与觉悟相互转化,现象的存在与消亡相互依存。
一粒微尘中可以包含百亿世界,百亿世界也能融入一粒微尘。虽在无数的世界中奔走,而自身的本性却从未动摇。
当光芒消逝、月亮隐落,又有几人能摸索到其中的真谛呢?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对于真正的佛法来说有时也全然用不上。
大丈夫怀有壮志,自然有自己的修行路径和境界。站在十字街头,看着他人在修行中失利。
既不欣喜于成为诸圣,也不厌弃身为凡夫。可以拿着簸箕扫帚做平凡之事,也可以骑着马、赶着驴自在而行。
如果有人嘲笑我,我也笑着回应他。若再问我佛法究竟如何,我就说我不识字(表示佛法不可用言语文字简单表述)。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