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境徧娑婆,以之成逼迫。 安心一处坐,从是虚生白。 逼迫何逼迫,膏火煎魂魄。 虚白何虚白,广教扬孤翮。 良哉静者心,四海犹为窄。 匹彼在动士,天地何辽隔。 故兹审观究,二者俱介僻。 弃彼而奔此,安得有深益。 乐者自何至,苦者自何适。 苦乐忘根绪,由夫征路陌。 路陌苟不征,躭躭本家宅。 昔未厌瓦砾,今岂重金璧。 金璧有所重,瓦砾未可掷。 瓦砾谓金璧,杀盗应非逆。 金璧谓瓦砾,圣贤失踪迹。 金璧而金璧,瓦砾而瓦砾。 苦乐各平等,法法无假借。 大空离众念,真实无改易。 乐而无乐相,苦亦无苦迹。 苦乐同十虚,心门广开辟。 龙吟而凤鸣,天渊发金液。 人不念诸道,饥口枉求食。 一也及夫此,曹溪称上客。 因思贤圣人,不寐彻残夕。 时哉各勉旃,升沉在咫尺。
山偈
译文:
在这纷繁的世界(娑婆世界)里四处奔忙活动,这样的行为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重重逼迫。要是能安心地在一个地方静坐下来,久而久之内心就会像空虚之处生出白光一样,变得清明纯净。
这所谓的逼迫,到底逼迫着什么呢?就如同油脂燃烧的火煎熬着人的魂魄,让人不得安宁。而这内心的虚白又是什么呢?那是能让佛法教义像鸟儿展开孤独的翅膀一样广泛传播的境界。
那些内心宁静的人真是了不起啊,在他们看来,整个四海都显得狭小。而与他们相比,那些四处奔忙、躁动不安的人,和静者的心境犹如天地般遥远。
所以仔细观察探究,这两种状态其实都有些偏激。如果舍弃一方而奔向另一方,又怎么能获得深远的益处呢?
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呢,痛苦又要到哪里去呢?要是能忘却苦乐的根源,那是因为踏上了正确的修行之路。如果不踏上修行之路,就会一直沉溺在世俗的家中,难以自拔。
过去如果不嫌弃瓦砾(代表世俗的事物),现在又怎么会看重金璧(代表珍贵的佛法等)呢?要是过于看重金璧,也不能随意抛弃瓦砾。因为如果把瓦砾当成金璧,就会认为杀盗等恶行不是违背天理的;要是把金璧当成瓦砾,圣贤的踪迹就会消失不见。
金璧就是金璧,瓦砾就是瓦砾,苦和乐其实是平等的,世间万物的法则都是实实在在、不能虚假假借的。
广阔的虚空能让人远离各种杂念,真实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快乐没有快乐的表象,痛苦也没有痛苦的痕迹。苦和乐都如同虚空一样,这样内心的大门就会广泛地打开。
就像龙吟凤鸣一样神奇,在高远的境界中会像天渊中涌出金液般有美妙的感悟。人们如果不思考修行之道,就像饥饿的人白白地寻求食物却得不到滋养。
一旦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如同曹溪禅宗的上宾一样超凡。由此想到那些贤圣之人,他们整夜不眠地修行。
时机难得啊,大家都要努力啊,是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还是沉沦下去,其实就在这咫尺之间。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