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兄弟应制举日各携砚一入对廷中而黄门之砚为其甥文骥所宝好事者往往有诗文以请余故亦同赋

不见东坡老弟昆,文章浩荡失渊源。 眉山当日人何在,曲阜他年履尚存。 试想研磨虽有处,欲寻斧凿见无痕。 计功何必惭周鼎,会使词林百怪奔。

译文:

我已经很久没有听闻苏轼、苏辙这两位贤才的消息了,他们那如浩荡江河般的文章,如今似乎已失去了源头。 想当年在眉山,苏氏兄弟才华横溢、声名远扬,可如今那些曾见证他们辉煌的人都已不知去向。就如同孔子当年在曲阜留下的足迹,虽历经岁月,那痕迹仿佛还在。 可以想象,当年他们用砚台研磨墨汁的地方或许还在,然而想要找寻他们创作文章时如同鬼斧神工般的灵感痕迹,却早已难以寻觅。 这砚台所承载的功绩,又何必自惭比不上周朝的宝鼎呢?它曾经助力苏氏兄弟写出绝妙文章,定会让文坛的那些陈腐、怪异之风都为之奔逃。
关于作者
宋代赵鼎臣

[约公元一一0一年前后在世]字承之,卫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前后在世。工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自号苇溪翁。元佑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尝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倡,故所作具有门迳,能力追古人。鼎臣本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孙纲立刊於复州,至四十卷而止。今则仅存竹隐畸士集二十卷,《四库总目》系辑搜所成。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