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老人老无力,藜杖支腰陇头立。 道逢蜀客话平生,时复仰天长太息。 自言贯属泸水湄,泸水边徼滨獠夷。 夷人之性类蛇豕,频肆毒螫为疮痍。 十五年前多寇盗,一境骚然不相保。 民禾收刈虏人家,戎马偷衔汝江草。 近来风俗都变移,卷却旌旗张酒旗。 牛羊村落晚晴处,烟火楼台日暮时。 两眼昏花两鬓雪,喜见升平好时节。 茅屋横吹一笛风,野店携归半瓶月。 问翁致此何因缘,道是江阳太守贤。 鼓琴弦歌不生事,十年静治安吾边。 郑国国侨去已久,谁信人间准前有。 异日刊为德政碑,请问云南陇头叟。
云南老人行
译文:
在云南有一位老人,他年老体衰、气力全无,只能依靠着藜杖支撑着腰,站立在田埂之上。这时,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位来自蜀地的旅人,便和对方聊起了自己的一生,还时不时地仰望着天空,长长地叹息。
老人自述说自己家住在泸水岸边,那里地处边境,是獠夷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夷人的性情就像蛇和猪一样野蛮,他们频繁地发起攻击、制造祸端,让当地百姓饱受创伤。十五年前,这里盗匪横行,整个地区动荡不安,百姓们根本无法自保。庄稼刚刚收割,就被那些强盗掳掠到他们家里;就连战马也会偷偷跑到汝江边啃食那里的青草。
不过近来这里的风俗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本飘扬的战旗都收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酒馆的酒旗。傍晚时分,村落里牛羊在悠闲地走动,一片宁静祥和;夕阳西下,楼台处炊烟袅袅升起。
老人双眼昏花,两鬓斑白如霜雪,如今能喜逢这太平盛世,他感到十分欣慰。闲暇时,他在茅屋前迎着微风吹奏笛子;或是到野外的小店买上酒,带着半瓶月色慢悠悠地回家。
有人问老人,这里能有如今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呢?老人说是因为江阳太守贤明。太守他治理地方就像弹琴唱歌一样轻松自如,不随意生事,这十年来让边境地区一直安宁太平。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子产已经离世很久了,谁能想到如今人间还会有像他一样的贤官呢?日后要是有人想为这位贤官刻写德政碑,不妨来问问我这个站在云南田埂上的老头。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