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菜羮示何道士

穷冬海道绝,瘴雨晴墟里。 何以知岁丰,未卯炊烟起。 先生清梦回,科髻方隐几。 獠奴拾堕薪,发爨羮𫉄米。 饱霜阔叶菘,近水繁花荠。 都卢深注汤,米烂菜自美。 椎门醉道士,一笑欲染指。 诫勿加酸咸,云恐坏至味。 分尝果超绝,玉糁那可比。 鲜肥增恶欲,腥膻耗道气。 毕生啜此羮,自可老儋耳。 录以寄徐闻,阿同应笑喜。

译文:

在这隆冬时节,海上的航道都断绝了,雨后初晴,村落里还弥漫着瘴气。怎么知道这一年是丰收年呢?还没到卯时,家家户户就已经升起了炊烟。 先生从清幽的梦境中醒来,挽着发髻正靠在几案上休息。当地的奴仆去捡来掉落的柴薪,生起火开始煮芋头和米做羹汤。 羹汤里有经霜后叶子宽大的白菜,还有长在水边开着繁花的荠菜。把这些都一起加进锅里,添上满满的水熬煮,等到米煮烂了,菜自然就美味了。 这时,有个喝醉了酒的道士来敲门,看到这羹汤笑着想要动手尝尝。我告诫他不要添加酸咸的调料,说怕破坏了这羹汤最纯粹的味道。 他分着尝了一口,果然觉得这羹汤的味道超凡绝伦,即便是苏轼所说的玉糁羹也无法与之相比。 那些鲜美的肉类会让人产生不良的欲望,而腥膻的食物会损耗人的道气。如果一辈子都喝这样的菜羹,自然可以在儋耳这个地方安度晚年了。 我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寄给徐闻的阿同,他应该会笑着感到欢喜吧。
关于作者
宋代释德洪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