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福严慈觉大师

慈觉初见我,背呼仰而应。 遂同宿湘上,夜语如建瓴。 犀颅气不詟,虎颔目有棱。 精彩类澄观,突兀掩万僧。 乔岳占南极,寒翠知几层。 此老家此山,亲分漳水灯。 宝坊天雨华,午梵盘清冥。 欲知法席盛,但看道价增。 破夏出山来,乃尔忘规绳。 盖皮为之灾,公卿慕声称。 我幸无子累,痴钝人所憎。 平生寝饭外,摩挲一枝藤。 少年入三吴,题诗徧西兴。 归来舟彭蠡,浪山雪崩腾。 匡庐落笑中,万叠横空青。 又尝游并汾,趼足渡河冰。 冲虎上太行,鸡鸣见日升。 此乐堕渺莽,坐睡头鬅鬙。 朅来湘西坞,倦鹤整羽翎。 只待秋风健,祝融期再登。

译文:

### 诗歌翻译 我初次见到慈觉大师时,他背着身呼唤我,我马上仰头回应。 随后我们一同在湘江边上住宿,夜里交谈像高屋建瓴一般畅快、流畅。 大师有着如犀角般的头颅,气质凛然毫不畏惧;长着老虎一样的下巴,眼睛棱角分明。 他的风采神韵类似唐代高僧澄观,出众的气质远远超过万千僧人。 他就像占据着南极的高大山岳,那山间的寒翠之色不知有多少层。 大师长期居住在这座山上,亲自传承了漳水的法脉。 寺庙宝坊上空仿佛有天女散花,中午的诵经声回荡在清旷的天空。 若想知道他的法席有多兴盛,只要看看他的道誉声望不断提升就明白了。 夏天结束后他出山,竟有些不顾佛门的规矩。 因为声名远扬,这反而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公卿贵族们都仰慕他的声名。 我幸运地没有子女的拖累,愚笨迟钝还遭人嫌弃。 我平生除了吃饭睡觉,就喜欢摩挲着手中的那根藤杖。 年少时我到过三吴地区,在西兴到处题诗留名。 回来时乘船经过彭蠡湖,湖浪如山,像雪崩一样汹涌翻腾。 匡庐山峰都落入我的谈笑之中,重重叠叠的青山横亘在天空之下。 我还曾游历并汾之地,脚磨出茧子,踏过结冰的河面。 曾迎着老虎登上太行山,在鸡鸣时分看到太阳升起。 那些快乐如今已渐渐遥远模糊,我常常坐着就睡着了,头发蓬乱。 如今我来到湘西的山坞,就像一只疲倦的仙鹤整理着自己的羽毛。 只等着秋风强劲的时候,我期待着再次登上祝融峰。 ### 诗歌解读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洪为会福严慈觉大师所作。诗中先描述了与慈觉大师初次相见及夜谈的情景,接着刻画大师的外貌气质,赞美其法席兴盛、道价日增。之后诗人转而叙述自己的经历,年少时四处游历,有过许多惊险刺激又快意的旅程,如今来到湘西山坞暂作休整,期待着再次登山。通过对比大师的佛门盛名和自己的放浪游历,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与追求。
关于作者
宋代释德洪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